李英锋
早晨6点,广西北海市海城区背街小巷便已苏醒。热气从早餐摊的蒸笼里袅袅升起,刚出笼的包子散发着面粉的甜香;煎饼摊前,面糊在铁板上滋滋作响。上班族匆匆驻足,“老板,老样子,两个肉包一杯豆浆”,熟悉的对话中,一天的生活就此开启。这是海城区推行“潮汐摊点”管理新模式后的寻常一幕。(见10月23日《工人日报》)
在一些地方,流动摊贩常常与执法人员“打游击”,客源也不稳定,而占道经营带来的交通堵塞、环境卫生等问题,也确实影响了市容市貌和市民生活。执法人员往往陷入两难:管得严了,断了摊贩的生计;放任不管,城市秩序又难以维护。这种“拉锯战”“追逐战”难有赢家,各方都疲惫不堪。
“潮汐摊点”为打破城市治理僵局提供了一种参考范式。城管等部门通过疏导为流动摊贩找到合法、有序的经营空间,并完善治理规则,明确摊贩的责任和义务,可以有效保障经营秩序、交通秩序与城市环境。
从目前的效果看,“潮汐摊点”摆在了城市秩序和民生便利的平衡点上,找准了城市市容市貌、秩序维护和民生需求的“公约数”。应该说,这是城市治理理念转变和治理能力提升的体现。对摊贩而言,有了固定摊位,客源稳定了,收入也提高了。对市民而言,统一规划的摊位整洁有序,买东西更放心,且“潮汐摊点”的摆放时间契合市民上下班的高峰期,既能满足消费需求,又最大限度上避免了对城市交通的长期影响。对城市管理者而言,摊贩集中规范管理,减轻了监管负担,提升了管理效率。这种共赢局面,正是现代城市治理应该追求的目标。
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在探索类似“潮汐式”管理模式。比如,河北正定夜市所在区域,白天是规范经营的停车场,晚间则是治理有序的网红市集,很多外地游客慕名前往,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类似探索表明,“潮汐摊点”提供了一条城市治理的可行路径。
城市治理不能陷入“严管”和“放任”两个极端。在复杂多元的现代城市中,治理需要更多的弹性和包容度。流动摊贩是城市烟火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也为城市增添了活力。“潮汐”管理模式或许是城市治理的优解之一。
当然,各地在推行“潮汐摊点”时应因地制宜,不妨深入调研,了解市民和摊贩的真实需求,找到最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管理方式。
城市治理最终是为民服务。有关部门顺应各方需求不断优化城市治理的定位,疏堵结合,探索城市治理的措施,才能让城市有秩序、有温度、有活力,才能守住城市的烟火气。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