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徐公无杖

2025-09-24 09:45:40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钟 燃

在大唐绚丽多彩的历史长卷中,不仅有李杜诗篇的璀璨、霓裳羽衣的翩跹,还有《唐律疏议》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铸就的法制文明。而让这部伟大法典从“纸上的法”变为“行动中的法”,则有赖于一批又一批铁骨护法者。徐有功就是其中一员。

徐有功,名弘敏,字有功,出身于河南偃师的儒学世家,祖父徐文远是隋末唐初的经学大家。入仕后,他担任蒲州司法参军,掌管地方刑狱。当时,以杖取供的做法在司法领域非常普遍,官吏们为了快速结案,动辄对嫌疑人施以杖刑。徐有功到任后,却如一股清流,庄重宣告:刑杖,乃惩恶之器,而非逼迫他人的工具。若依靠杖刑来获取供词,即便案件了结,又何谈公正二字?有一次,蒲州的一位农户,因邻里长期霸占自家田地,在争执中失手推伤了对方。按照当时的惯例,官吏可直接对农户施以杖刑,逼迫他认罪。但徐有功没有这么做,他顶着烈日,下乡走访调查,不仅查明了田地归属的真相,还了解到霸占者平日仗势欺人、欺凌乡邻的诸多恶行。公审当日,他先是耐心地向双方讲解《唐律疏议》中关于田宅纠纷与过失伤人的详细条文,而后语重心长地以邻里和睦的古训开导他们。最终,霸占者满脸羞愧,主动归还了田地,双方和解。徐有功三年任满,离开蒲州时,竟无一人遭受过他的杖罚。百姓们感念他的仁厚与公正,称他为“徐无杖”,并约定:若有人行恶触犯律法,逼得徐参军不得不施罚,大家应当一起来斥责他。

武周时期,徐有功因政绩卓著,调中央任司刑丞。长寿二年,酷吏来俊臣为了迎合武则天,诬陷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谋反,牵连数十人入狱。满朝官员畏惧来俊臣的权势和武则天的威严,皆敢怒而不敢言。徐有功却挺身而出,直言进谏:谋反乃大罪,需有确凿实证。今此案中唯有口供,并无物证,若仅凭猜测与口供便定人谋反,恐怕违背律法,更会寒了天下人的心。武则天怒目而视,质问道:你就不怕与谋反者同罪吗?徐有功神色坦然,从容答道:臣惧怕辜负陛下的信任,惧怕辜负律法的尊严。在他的据理力争下,相王与太平公主最终得以脱罪,数十名牵连者免去一死。徐有功先后救活数百名冤屈者,这样的坚守与抗争让徐有功四次遭到罢官,甚至一度被判死刑,但他始终不以生死易其志。有一次据法廷争,武则天大怒,“令拽出斩之”,徐有功仍回头直言:“臣身虽死,法终不可改”。直到临刑前才被免死,除名为庶人。徐有功还曾被酷吏皇甫文备诬陷为“纵逆党”。后来皇甫文备被人告发下狱,徐有功却依法宽恕了他。面对他人的不解,徐有功答道:“尔所言者私忿,吾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

长安二年,徐有功溘然长逝。唐中宗复位后,追赠他为越州都督,称赞他说,“徇古人之志业,实一代之贤良”“卓然守法,虽死不移,无屈挠之心,有忠烈之议”。《新唐书》评价他说,“不以唐、周贰其心,惟一于法,身蹈死以救人之死”。

天地有正气,千秋尚凛然。徐有功以仁心为魂、以公正为骨,持平守正,以死护法,虽“无杖”,却力大无穷,跨越千年至今仍能感受到他执法的力度和温度。徐有功的故事告诉我们:法律的真正力量不在酷烈刑杖,而在公平正义。徐有功的“无杖”不仅属于他个人,而且属于中华法制,是中华法制文明陶冶成就了他,而他又让中华法制文明熠熠生辉。正是这种力量、这种精神、这种文化,才为盛世撑起人间公道,才为国家长治久安筑牢根基。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