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曹刿论战

2025-08-27 09:13:57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钟 燃

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强大的齐国军队大举进攻鲁国,兵临城下,鲁庄公准备迎战。一位名叫曹刿的平民百姓主动求见国君,于是展开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对话。曹刿问鲁庄公凭什么迎战,鲁庄公自信地说:衣食这些安身之物,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分给身边的人。曹刿摇头道:这没有遍及众人,百姓不会听从。庄公又言: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虚报,必定诚实。曹刿仍否定说:这不能取得广泛信任,不能感动神灵赐福。直至庄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即大小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必定实事求是处理。这里的“情”并非人情,而是实情。曹刿才欣然道:这是您忠于君主职责的表现,“可以一战”。如果说后来在实战中,曹刿主张敌疲我打、一鼓作气是战术运用正确,那么这一段战前对话就是战略判断正确。这段对话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

为什么靠施惠和祭祀不足以迎战?这背后体现了从神到人、从贵族到民众进步发展的政治哲学。殷商时期统治者通过盛大祭祀取悦神明,证明天命在我,即政权的合法性。西周初期统治者提出“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思想,用民心联结天意。曹刿生活的春秋时期,仍然是迷信盛行。而曹刿认为,祭祀是君主与鬼神沟通,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祭祀再丰厚也是“小信未孚”,是虚幻的、愚昧的。统治者应当将关注点从神转移到人,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的行为而不是神的保佑。曹刿还认为,国君分人衣食,施惠于身边的近臣、贵族或少数人,无法遍及广大普通民众,不关心人间疾苦、只关心部分人的利益,这是“小惠未遍”,是局部的、肤浅的。政治不仅是“肉食者谋之”,还应当争取民众支持,他本人就是以乡野之人身份主动求见国君、积极参与这场战役的。

为什么凭以情断狱就“可以一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关乎普通民众的切身利害,是大德大政。“狱”是测量政权的温度计,是民众感知政权的重要渠道。“战”是检验民心的试金石,是民众用生命和鲜血为政权投票的时刻。在法自君出、狱由君断的时代,国君处理国内大小案件不徇私、不懈怠,尽最大努力根据实情和情理作出公正的裁决,这种“忠之属也”向民众传递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这个政权是公平的,是讲道理的,是保护弱者而非偏袒强权的。当民众的冤屈有处可申、权利得到保障,他们就会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一分子,受到国家的保护。这种归属感、安全感和公平感,会转化为对政权的信任和支持。当外敌入侵时,国家的保卫战就不再仅仅是国君和贵族们的事了,而是变成了每个人的战争。被公正对待的民众会认为:这个国家保护了我,现在轮到我来保护它了。他们会愿意为这样的政权而战,因为保卫国家就是保卫来之不易的公平和秩序,就是保卫自己。

曹刿论战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直抵战争的关键:战争的决定因素是民心,而民心来源于公平正义这种“大德”,而非施于贵族内部的“小惠”和祈福神灵的“小信”。关于狱讼的重要性,曹刿之前之后的古人都有过深刻论述。“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案件审理并非孤立的法律技术操作,而是政权合法性的日常再生产过程,不可不慎。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