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诸葛治蜀

2025-08-13 11:03:34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钟 燃

成都武侯祠中,有一副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此联为清人赵藩所撰,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诸葛亮的治蜀之道:攻心为上,宽严相济。

刘备取得益州后,诸葛亮严明法纪。法正以汉高祖“约法三章”为例,劝诸葛亮“缓刑弛禁”,诸葛亮却答:“君知其一,未知其二。”他在《答法正书》中直言:高祖之所以宽,是因为秦失之于严;现在之所以要严,是因为“刘璋暗弱”“威刑不肃”,且“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并表示“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诸葛亮与法正之争,启示我们宽与严两种不同的刑事政策,是根据不同形势针对不同对象而言的,前提在于审时度势。诸葛亮主持制定了蜀汉法典《蜀科》,实行从严治蜀。

诸葛亮的“严”是法不阿贵、赏罚分明,饱含劝善惩恶、人性关怀的赤诚。街亭之败,马谡违令致全军溃退,诸葛亮挥泪斩之。马谡临刑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诸葛亮说:“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蒋琬劝谏:“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诸葛亮流涕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并自请贬官三级,以承担责任。这一斩,是挥泪斩,斩是执法力度,泪是执法温度。斩的是私情,立的是国法,得的是民心。托孤重臣李严因贻误军机,被废为庶人,但其子李丰仍受重用。尤为可贵的是,诸葛亮带头守法,依法用权,严格自律,家无余财。同样是“严”,秦朝严刑峻法,结果民怨沸腾,强秦二世而亡;而诸葛亮从严治蜀,百姓却口无怨言,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心悦诚服、自觉守法,即使是受罚者也服法认罪,刑之而不怨,诛之而不怒。面对那个破破烂烂的时局,诸葛亮鞠躬尽瘁去缝缝补补,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疲弊”的益州呈现一派崭新气象,弱小的蜀汉政权在夹缝中维持了数十年的安定祥和。为何会有两种不同的境界、不同的效果呢?诸葛亮立法严、执法公,是秉公而严、严而不酷、严而有爱。诸葛亮在后世看来是忠诚和智慧的化身,这种忠诚和智慧在治蜀过程中集中体现为“公”。法之良,治之善,莫过于一个“公”字。只有“公”,才能宽严得中,才能赢得人心。这是儒法结合的精华所在,也是造成不同效果的主要原因所在。

然而,即使如诸葛亮之忠之公之智,法律在实际执行中也不免变形走样,禁酒令就是典型案例。有一年,蜀地遭遇大旱,粮食短缺。为保障军需和民生,刘备命诸葛亮颁布禁酒令。本意是禁止酿酒、售酒,但在执行中走偏过严,一些官吏肆意进入民宅,只要搜出酿酒器具,即便未实际酿酒,也要同样治罪,引起民愤。老臣简雍性格诙谐,常以幽默方式讽谏。一天,简雍和刘备外出,看见路上有一对男女同行。简雍就对刘备说:这两人欲行奸淫,为什么不抓起来?刘备问:你怎么知道?简雍回答:“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刘备闻言大笑,随即下令释放因藏酿酒器具而被捕的百姓。这一事件暴露出法律实施中常见的困境:良法美意,初衷至善,若执行失度,反成扰民之弊政。难怪清人发出“后来治蜀要深思”的警示。

“诸葛大名垂宇宙”。诸葛亮逝世后,千百年来无数人称颂他。对于诸葛治蜀,史家陈寿评价说,“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这样的治蜀,称得上是善治。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