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商家也别惯着职业索赔人

2025-07-18 15:01:19 来源:广州日报 -标准+

夏振彬

一个职业索赔人称在店里买的花洒水效标识存在问题,同时举报了附近售卖该款花洒的四五家店铺,最后协商每家店拿出近300元私了。这是《半月谈》一则报道中的案例。据记者调查,近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加大了对此类乱象的打击力度,但恶意索赔仍有发生,让商家疲于应付。

职业索赔人,一个饱受争议的“职业”。他们名声不好,可“吸血”能力够强,凡出没之处,必有商家瑟瑟发抖,监管部门也免不了眉头直皱。不过,倘若站在他们的视角看,去年该“行业”可以说遭遇了重大挫折。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到《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均对职业索赔行为进行了规制。按理说,法律重拳之下,他们的日子不好过了。可从报道看,很多“从业者”仍活得很滋润。

何以如此?“投喂”者还是太多了。

比如,小老板。不赔钱就曝光,不私了就起诉……职业索赔人在索赔上那是相当“专业”,曝光、举报张口就来,威胁恐吓轻车熟路。出于被行政处罚、名声受损等担忧,不少经营主体会选择破财消灾、息事宁人。但只要你愿意被拿捏,就很可能经常被人拿捏。这里并没有批评受害商家的意思——他们背后的担忧、顾虑,不难理解。可与人为善,也得分“人”;步步退让,只会换来步步紧逼。想想看,如果被不法分子认定为“软柿子”,他们呼朋引伴,把同行都叫来,或者隔三差五过来拿捏一番,该如何是好?相关法规已明确标签标识、说明书等瑕疵不适用惩罚性赔偿,首违不罚、减罚免罚等柔性执法措施也在为商家撑腰。与其妥协、“私了”,不如理直气壮维护合法权益。

再如,一些执法人员。应当承认,区分职业索赔和正当维权,判定索赔是否具有恶意,在具体的执法、司法实践中仍存在一定难度。除了这一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助力。据报道,面对职业索赔人的诉求,部分基层工作人员没有吃透相关规定或单纯图省事,直接让商家和投诉人联系,满足其经济利益,使投诉人撤诉。如此“图省事”,已经不是“投喂”了,简直是拿着勺子、追着不法分子强塞几口。

对此,怎么办?有经验值得借鉴。比如上海长宁区制定出台了一份意见,对“牟利性职业索赔行为”进行明确界定,让执法者有据可依;另一个重磅武器,是设置投诉举报异常名录,把活跃在当地的“从业者”纳入管理。据报道,文件施行不到半年,相关投诉举报量就同比下降了超一半,甚至“他们知道在长宁不好打,所以绕着走”。照着这个思考延伸下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投诉举报数据库,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联动,进一步识别、监控恶意索赔产业链,值得一试。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