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敏
河南省平顶山市联合调查组16日再就“鲁山县花费715万元修建牛郎织女雕塑”一事发布情况通报。通报显示,2023年8月29日,时任鲁山县住建局主要负责人已被免职。9月8日,平顶山市纪委监委对鲁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批评教育;对鲁山县分管副县长给予诫勉谈话处理。2025年2月18日,与该事件相关的多人已获刑。
简单回顾一下这起跨度长达两年的舆论热点事件:2023年七夕节,鲁山县斥资715万元打造的“牛郎织女”雕塑揭幕,却因造型争议、造价质疑和程序漏洞陷入舆论旋涡。事件发酵后,当地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并宣称“结果将及时公布”,然而近两年过去了,公众仍未看到调查结果。近日有市民质疑,相关部门仍拒绝回应,再次引发公众热议。
如今,调查结果终于对外公布,通报中也为通报不及时的问题进行了道歉。应该说,迟来的道歉很有必要,毕竟,公众有知情权,相关部门对公众的承诺也应该兑现。调查组工作干了,问题也处理了,但在信息公开的临门一脚“掉链子”,导致两年后波澜再起,其教训值得反思。
回头来看,如果两年前当地及时通报相关进展,就不会有近期的舆论追问一事,此事件也早就淡出公众视野了。为什么迟迟不公开调查结果?有关部门的心态很值得探究。一边是按正常流程迅速处理事件,及时纠偏;另一边却遮遮掩掩,就怕调查结果会再次引发关注。虽然二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淡化该事件的负面影响,但在方式和后果上却南辕北辙。前者对,后者大错特错。
在信息透明化的今天,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早已超越“看客”角色,他们也并没有那么“健忘”。雕塑事件中,从造价质疑到程序漏洞,公众的追问不是看热闹,本质上是对公共财政的监督。调查组若只满足于“内部处理”,却忽视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反而会让人产生“暗箱操作”的联想,破坏政府公信力。
面对公众质疑和监督,只有拿出真诚的态度,及时回应质疑、解决问题,才有可能淡化负面影响。一味回避问题,不仅灭不了火,反而会火上浇油,更有损公信力。前车之鉴,当引以为戒。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