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剩菜盲盒别漏了“食安”这道主菜

2025-06-30 17:08:22 来源:广州日报 -标准+

陈文杰

打开社交平台,“19.9元开出高价甜品盲盒”的笔记点赞量过万次,探店博主沉浸式拆“剩菜盲盒”的视频播放量超百万次。(6月25日央视新闻)

近来,剩菜盲盒模式越来越常见了。从最初的“剩菜剩饭”,到后来的面包、甜品、烘焙,再到现在的轻食、生鲜、预制菜等,种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应用场景也在不断翻新。事实上,剩菜盲盒早已从当初“清库存”的创意促销手段,渐渐演变成一种消费新风口,商业潜力已现。据统计,2026年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471亿元。

剩菜盲盒何以成为商业“新宠”?多赢或许是核心因素之一。先看买单的人,消费者尤其年轻群体之所以对剩菜盲盒青睐有加,是因为其“高性价比+环保+盲盒”属性很好地迎合了当下的消费需求,特别是盲盒的趣味性,在满足人们好奇心理之余,还附带一定的社交属性,情绪价值拉满。此外,走向线上的剩菜盲盒也符合年轻人网购习惯。

再看商家,剩菜盲盒本质上是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产物,是对剩余产品进行有效配置的创新尝试,不仅有助于减少库存压力、降低食物浪费的成本,而且通过创意设计还可能吸引新客户或增加回头客,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不得不提在其中穿针引线的第三方平台。实际上,眼下剩菜盲盒玩得转,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些积极撮合的第三方平台——通过整合能提供剩菜盲盒的商家,再将这一信息推送至消费者,最终有效达到商家、消费者、平台多赢的局面。

当然,多赢局面若没有多方共守,也容易沦为“多输”的情况。何为多方共守?首先应当形成“食品安全不可‘盲’”的共识——即便种类、形式不断更新迭代,剩菜盲盒也不能改变其食品的本质,安全始终是它的生命线。对商家而言,安全更等同于信任,马虎不得。

有了共识之后还应当有相应的标准。一则制定监管标准,如制定完善临期食品流通等方面的标准,对销售渠道实行严格管控。二则建立行业秩序,平台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建立相应的管理规范,对剩菜盲盒各个销售环节进行严密把关,确保临期食品安全。此外,不妨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售后保障机制,让消费者少些后顾之忧。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