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从画风诡异到暴力恐怖、从语言粗俗到不良举止,存在不良内容的儿童图书并非个例——记者近日翻阅和购买了二百多本儿童读物,发现其中涉嫌存在价值观问题的有近二十本。(6月24日《法治日报》)
儿童读物存在内容、质量等问题,早已不是新鲜事。如有的童书中出现“父亲脱掉孩子裤子后用手抽打其屁股”的过时教育方法;有的童书中出现“飞机从天上掉下来没有人受伤的原因是全都死了”的不利于儿童成长心理的内容……儿童心智尚不成熟,这样的儿童读物,会给孩子带来极为不好的影响,扭曲孩子的“三观”。
数据显示,近年来童书市场迅猛发展。在数字化阅读的强力冲击下,传统出版社纷纷转向主要依靠纸质阅读的少儿出版市场。但一些出版社对于童书出版并不专业,如若跟风出版童书,就容易出现粗制滥造的情况。
童书市场良莠不齐、野蛮生长,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监管不力。相关法律法规还并不完善,让粗制滥造的童书出版有空子可钻。比如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但是,究竟什么样的情形才算恐怖、残酷,规定细则却语焉不详。没有划定明确的红线与雷区,让一些有害童书得以游走于监管边缘。
对于儿童读物质量问题,一方面要规范行业秩序,比如推行童书分级阅读方案,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阅读怎样的童书,要有严格的区分。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学校、家庭、图书馆等也要形成合力,严把童书“质量关”。童书从审核到出版、销售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把关。同时,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盗版打击力度。儿童缺乏甄别能力,更需要我们为他们过滤掉“有害童书”,不让他们有接触不良书籍的机会。
规范引导儿童读物市场,提高儿童读物质量,要拧紧各方责任链条,不能再让有毒、有害的问题童书被端上广大儿童的“成长餐桌”。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