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成
核载49吨,实载150吨!今年5月底,甘肃省兰州市公安交警部门在路面执法中查获一辆核载49吨的货运汽车,实载竟高达150吨,超载率高达206.1%。如此超限超载,千里奔行如何能确保安全?(6月24日《工人日报》)
“百吨王”(车、货总质量接近或超过100吨)疯狂到如此地步,是该下大力气整治了。一辆货车的极限承载能力,是设计时反复计算的“生命线”。行驶的汽车出现安全问题,不仅危害自身生命财产安全,更危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谁也“伤不起”。
据报道,从车辆生产到改装,从货源装载到运输环节,“百吨王”的背后有一条“灰色产业链”:一些汽车改装企业为迎合市场需求,违规生产“大罐小标”“大吨小标”车辆,甚至伪造检测报告;部分矿山、物流园区等源头单位因监管缺位,放任车辆“带病上路”;而运输企业为压缩成本,默许司机超载,最终将风险转嫁给社会。
整治“百吨王”超载货车,应该标本兼治。首先,精准围堵,织密治理网。强化货车运营使用监管,严禁货运企业、个人购买使用不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与《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不一致的“大吨小标”“大罐小标”等违法违规车辆,对以上车辆不予登记、不予发放营运证进入道路运输市场;强化货物装载源头管理,明确重点货运源头单位,落实重点企业信息化监管,切实加强源头企业监管执法;加强联合执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区域联合协同执法;突出源头溯源处罚,建立“百吨王”溯源追查工作机制,加强货物装载源头、道路运输及非法改装等源头企业处罚力度,对“非法改装”产业链倒查追责,不妨通过科技手段,构建“天罗地网”式的监管体系,通过“谁装载、谁负责”的机制,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其次,重构利润逻辑,让合规运输“有利可图”。“百吨王”之所以惊险上路,其原因还是有利可图。既然“多拉多跑”的畸形运输模式揭示出公路运输行业长期低利润、低门槛的困境,就应该直面深层利益矛盾,重构运输行业的利润逻辑。比如,推动货车生产标准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鼓励车企研发和投入“合规高载重”车型,确保车辆既符合法规要求,又能满足实际运输需求。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