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文物不仅“能说”还要“会说”

2024-03-08 16:09:56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练洪洋

一年来,从四川三星堆的青铜纵目面具到江西景德镇的“无语菩萨”,从浙江良渚古城到河南殷墟遗址,民众在各类博物馆、文物遗存间轮番“打卡”。如何让文物更好“开口说话”,惠及大众?如何以文物遗存赋能文旅产业?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3月7日中新网)

让文物“开口说话”有多重要,顺着时间脉络捋一捋,其义自见。

过去,文物都是“哑”的、是“僵”的——静静地躺在展厅内、展柜中,一动不动,任凭参观者打量、指点,甚至合照。至于文物姓甚名谁、前生今世,只有牌子上寥寥数字,你懂也好,不懂也罢,与它无关。有专业讲解员带着,给大家说道说道,那还好一点,如若不然,参观者走马观花绕了一圈,除了留下几句“这只鼎可真大”“这块玉用来做手镯不错”“破坛烂罐有啥看头”,啥都没带走。因此,早年博物馆就是冷宫,没有多少游客会把逛博物馆列入行程。

后来,文物会“动”了、会“说”了——结合现代声光电技术,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动”了起来,熙熙攘攘的街道、由远而来的驼队、水流湍急的河水……宋人市井生活跃然纸上,令人身临其境。河南殷墟博物馆内,利用音频交互装置本真呈现亚长墓出土3件铜铙的测音成果,让3000年前的声音绕梁于今,大有“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意趣。现如今,博物馆已成许多城市热门打卡点。龙年春节,广东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532万人次,堪称火爆。博物馆由冷变热、由隐变显,故宫博物院劳苦功高,其不少创新之举皆领风气之先,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可见,文物“能说会道”“呆萌可爱”将呈现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于观众,博物馆“活色生香”,逛得开心,增长见识,“满载而归”;于文化,借文物之“口”讲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于文旅,一座出圈的博物馆,往往就是一座城市的流量担当,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故,代表委员为此建言献策颇富现实关怀。

要让文物“会说话”不难,难在“说好话”,讲好中国故事。为此,要守正创新。守正为本,文博事业要守“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之正。这一定位决定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无论是举办文化活动、对文物活化利用、文化IP或文创产品打造,都应该牢牢守住这一底线,避免陷入功利主义、虚无主义。创新为要,要让文物更好“开口说话”,把文物故事活灵活现说出来,就要向创新借力、得到创新加持,这既是过去的成功经验,也是未来的努力方向。

此外,讲好中国故事,文物不仅要讲“中国话”,还要学会讲“外国话”,做好文物的海外传播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圈粉”。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