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让善意涌动,这才是互联网的意义

2023-08-18 10:24:37 来源:工人日报
分享:
-标准+

吴迪

据央广报道,前几天,黑龙江五常一水稻种植户在短视频平台求助:“洪水退去后稻穗被淤泥覆盖,想用高压水枪清理,是否可行?”该视频迅速被转发,农校学生、水稻专家等近10万人纷纷留言相助,当地有关部门也派专家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对此,有网友点赞说,“这才是互联网的意义”“想看到更多‘互联网让生活更美好’的故事”。

互联网让生活更美好,这是我们的期许。现实中还有不少事让我们看到“互联网的意义”,比如,今年2月,湖北宜昌一小伙发短视频求解菌菇种植难题,相关视频曝光量上亿次,当地农科院专家看到后,第二天便上门免费指导;在新冠疫情期间、去年郑州暴雨灾害及今年京津冀洪灾等事件中,“在线共享求助文档”发挥了信息技术优势,提升了物资匹配质效……正如有网友所言,让互联网这种工具和技术的正向价值不断放大和传递,让善意持续涌动、一路生花,“互联网的意义在此刻显得格外清晰”。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问题,网络舆论场戾气重、泛娱乐化等现象屡遭诟病,不仅耗费公共资源,而且带来侵害信息安全、人身安全等后果。这种失衡引发越来越多人去思考:我们该如何缔造和谐的网络社区?如何让技术发挥乘数效应为人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体验?

这几天,山西太原一女孩因拒买47元水果捞被摊主骂“小三”的新闻冲上热搜,事发时女孩父亲与摊主一方发生冲突,警方调查后认为双方行为均已构成违法,对相关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此事不仅在网上引发了热议,线上的怒火还蔓延到了线下,有人到涉事摊点谩骂、涂鸦,当事人不敢做生意,周边摊贩的生计也受到影响。

类似经互联网发酵的事件,往往会产生网民围攻当事人、过度关注受害者、网民间意见撕裂等网络秩序失控的多种结果。自说自话、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缺乏包容与共识,往往是类似社会热点事件的情绪基调。如何突破“共识困境”,用包容和文明来维护网络社区生活秩序,就显得十分迫切。《消失的图书馆》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文明受损时,被唤起的一定是文明本身。”这也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从些许小事中寻找“互联网的意义”。

现实中,诸如“男子要女孩微信被拒后对其爸爸动手,警方称视频系杜撰”“760元可推动一次网暴”等事件,不仅消耗着公众的注意力资源,也加剧着人们对互联网技术和相关平台的误解与失望。

“互联网的意义”究竟何在?这值得我们反思。对个人而言,当个人生活中的事件在网上成为热点,可能会让生活向好,也可能导致“社会性死亡”。互联网上的“阴晴雨雪”,影响着每个身处其中的人。如何在热议中化解分歧、在交锋中凝聚共识,不仅关系到网络空间建设的效果,也关乎一个善用网络、宽容理性的社会公共空间的构建。

划过屏幕、轻点键盘……在网络世界中,你我既是参与者,也是缔造者。让善意涌动、让文明传递,互联网才更有意义。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