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残障人群出门无忧

2023-08-03 10:31:45 来源:工人日报
分享:
-标准+

胡欣红

据7月29日中新社报道,近日,一名有视力、肢体障碍的女孩独自从广州去深圳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一路上,工作人员让她搭着手臂,引导她前往检票口,进站、候车、上扶梯。到深圳转乘地铁时,无障碍安检、乘车等各个环节也充满了其他乘客的善意。140公里、18次爱心接力……她用胸前的运动相机拍下全过程,利用读屏软件剪辑并发布到网上。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视障人士出行或有专人陪同,或携带导盲犬,否则就是在“挑战不可能”。正因此,上述女孩视力全盲、肢体残障,从高铁转到地铁竟能一路无阻,才令人感慨不已。或许,在他人看来,视障者就应该尽可能不出门,以免给自己找麻烦。实际上,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是视障者内心的极大渴盼。整个社会对于残障群体的关爱,不应只是帮助他们解决衣食之忧,更要让他们无障碍地融入社会。

我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起步,2012年住建部发布了《无障碍设计规范》,明确了道路、广场、绿地、居住区等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今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法》,重点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

然而现实中,我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比如,盲道状况百出、“步步惊心”,“150米盲道成十八弯”“300米盲道30多个障碍”等,无疑会吓退诸多视障者。正如有网友所说:“我们平时之所以很少看到视障人士,不是因为他们鲜少存在,而是他们出来太不方便了。”

应该认识到,无障碍设施并不只是视障者的“刚需”,也关乎庞大的潜在的面临出行困难群体。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到2.64亿人。老年人、残疾人、孕婴和病患群体等,我国有潜在出行障碍的人群或可达5亿人以上。如何满足他们的日常出行需求,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也给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角度上说,每一个人都可能在一生中的某一特定阶段成为“行动不便者”,所以无障碍环境建设其实是造福每一个人的事。

“深圳地铁里的人都特别好,到站之后整个车厢的人都在提醒我,想把我送到门口。”这次旅途之中,除了工作人员之外,乘客们也纷纷对上述视障女孩施以援手。这样的温馨画面,也让公众看到了无障碍环境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软件”部分,即人际间的善意流动。

上述女孩说,希望通过这个视频鼓舞残疾人放下负担、勇敢生活,助力越来越多残障小伙伴独立生活、走出家门。显然,这样的心愿无法通过女孩一人的行动去实现,也不能纯粹依靠他人的善意和温暖。让更多的“行动不便者”敢于、便于走出家门,无障碍环境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还需继续发力。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