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做好服务 打造国际化街区

2022-08-25 14:40:51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标准+

练洪洋

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广州以高水平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助推国际化转型。据广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透露,“十四五”期间,广州将选定10至15个街区进行国际化街区试点,着眼将国际化街区打造成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重要支点。(8月24日《羊城晚报》)

广州是一个开放且包容的城市,具有国际胸怀,待人接物非常友善。且举两个小例子,都与疫情防控相关,作为佐证:其一,广州有一位青年志愿者,懂七种语言,且切换自如,帮助外国友人做核酸检测;其二,在广州疫情防控一线出现一群“洋志愿者”,专门为外籍人士提供翻译、咨询等服务。种种细节,让国际友人在广州总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认同感。

国际化街区试点,契合广州的历史定位、城市地位以及未来方位。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改革开放先行地,广州对外开放历史绵延两千多年,胸怀天下、兼容并包早已融入城市基因。近年来,广州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致力于两个“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国际友好关系城市如期实现“百城”目标,达到101个,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诸多利好叠加,国际街区试点建设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事实上,有不少申报试点的街区早已“国际范”十足。譬如素享“中国第一村”美誉的番禺区钟村街祈福新邨,从1991年开始,历经30多年的发展,在环保、交通、医疗、教育、养老、智慧社区、综合服务等方面与港澳深度接轨,已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创的现代化大型国际社区。相信通过试点建设,该社区的功能将更加完备,宜居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将更高。

国际化街区试点,重点在公共服务。首先,“界面友好”是最基本的要求。一位外籍人士能否轻松解决衣食住行问题,直接决定了他们的生活体验,这也是“界面友好”要着力解决的。公共场所标识、公共政策文件等都要考虑到这一点,以减少他们的阅读和理解障碍。再者,公共服务“适‘外’化”改造势在必行。外籍人士在国际街区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难免有公共服务需求,譬如涉外法律、公证、税收、医疗、教育等,难免要与公共机构打交道,相关机构必须具备这种服务能力,这对工作人员的国际化意识、涉外事务处置和对外交往能力都是一种考验。继而,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多元文化融合,让国际街区居民尽快融入广州这座城市。

编辑:马树娟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