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白求恩式人民好军医〡记抗战老兵、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原主任刘世钺

2025-09-10 07:57:18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廉颖婷 通讯员 刘松峰 高海滨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开始前,习近平总书记同刘世钺等六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亲切握手。

图为受邀观礼的抗战老兵刘世钺。魏兆轩 摄

94岁的刘世钺是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原主任。他从医45年,给患者带来光明,离休后的31年里仍坚持义诊传业,用行动诠释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对患者的责任。

87载军旅生涯,刘世钺犹如一盏明灯,照亮医者前行的道路,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他始终以白求恩为榜样,常说:“作为一名军医,白求恩是我一生的榜样,向白求恩学习,永做白求恩的传人。”

9月5日,河北省委宣传部发布刘世钺同志先进事迹,并授予他“燕赵楷模”称号。

红心向党跟党走

1930年11月5日,刘世钺出生于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河峪乡岩良村,父亲刘和一是我党一名地下工作者。为做好地下工作,党指导他在长治开了一家诊所,秘密救治伤员。

1938年,已参加八路军的刘和一回乡号召乡亲们抗日,刘世钺和母亲及3位叔伯踊跃报名。8岁的刘世钺向父亲请求:“爸,我也要当兵,当兵去救人!”就这样,刘世钺成了八路军第129师宣传队的小战士。

“初入宣传队,我还没有一杆步枪高,随部队辗转各战场。”刘世钺向记者回忆,“宣传队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繁杂:为张贴好抗日标语,我经常在高大的梯子上攀上爬下;为演好革命儿女,经常练哭练笑;为唱好抗日歌曲,经常对着小镜子练嗓子……”

1942年深秋,太行山脉的阜平寒意袭人,刘世钺随宣传队为后方医院慰问演出。演出即将开始时,远处突然传来密集枪声,日军逼近的消息瞬间击碎宁静。仅有12人的警卫班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迅速占据有利地形与日军激烈交火。

刘世钺躲在临时掩体后,看着警卫班战士奋勇抵抗,子弹呼啸而过,爆炸声震耳欲聋,12名战士如同坚不可摧的屏障,嘶喊“替党守住阵地,誓死守护伤病员和宣传队的安全”。

图为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六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受邀观礼。魏兆轩 摄

刘世钺紧握拳头,那一刻,他终于明白了信仰的力量。“那声音就像烙进了脑子里。”老人眼含热泪追忆,同时,也让他更坚定了革命信仰:党叫钉在这里,死也要头朝前!

“做宣传兵时,好几次我差点儿被敌人抓住。”刘世钺回忆道,“当时,我们在晋中市左权县一个山村慰问演出。夜幕降临,日军如饿狼般闯入村庄搜查。一位善良的村民将我藏入羊圈,并小声嘱咐‘不要动、不要出声’。”

终于,日军的声音渐渐远去,当刘世钺从羊圈里出来,眼前的景象让他瞬间僵住:拼命保护他的村民躺在血泊中,他的泪水夺眶而出。

刘世钺的亲人却不像他那么幸运。他的母亲、两位婶婶、堂姐、堂妹还有一村几十口人,都被日军关在庙里活活烧死,这就是圪坨惨案。

国恨家仇让刘世钺很快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更加坚定了“跟党走”、救人民于水火的信念。

全心全意为人民

解放战争时期,部队急需医务人员,组织选派刘世钺到北方大学医学院学习。

1948年,解放战争中历时最长、战斗最惨烈、付出代价最大的城市攻坚战——太原战役打响。刘世钺和同学们作为实习医生奔赴太原战役前线,他们在密集的炮火中转移伤员,抢救受伤的战士。

刘世钺说:“当年和我一起当兵的同学和战友,很多都牺牲了,我有责任替他们为党和人民多做些事情。”

新中国成立后,从华北医科大学毕业的刘世钺被分配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初到和平医院眼科,他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困境:设备简陋,仅有手电筒、放大镜和基本器械。

为练就过硬技术,刘世钺积极参加进修班提升理论水平,并苦练手感。没有专用消毒品,就用煮沸的食盐水代替;自制仿真眼球模型辅助教学……

医疗资源匮乏,刘世钺迎难而上,创新性提出“三无手术法”——在无显微镜、无人工晶体、无进口医疗器械的条件下为患者诊治。“这是立足实际,用技术弥补短板。”刘世钺解释。

图为刘世钺(右一)在石家庄警备区荣誉室为2025年考取军校的新生讲红色故事。侯玉春 摄

1969年,刘世钺带领医疗队奔赴赞皇山区。他们克服生活艰苦、山路崎岖难行等困难,在简陋条件下,凭借精湛医术解决当地群众眼部疾患,为山区患者带去光明。

这次帮扶行动,刘世钺带领的医疗队累计完成手术3000余例,让失明患者重见光明。时至今日,赞皇县群众口中还流传着大山深处光明使者的感人故事。

“眼科手术像在麦芒上绣花,必须细心。”刘世钺说。

1973年的一个傍晚,近乎绝望的角膜白斑患者杨丙仁找到刘世钺。当时,医院没有手术显微镜,角膜移植风险极高。刘世钺凭借20年的手术经验,仅用肉眼,克服术中患者眼球意外微动等重重困难,经过两个多小时成功完成角膜移植,让杨丙仁重获光明。

刘世钺深知患者常为经济所困。他坚持能用肉眼诊断,就不让患者做昂贵检查,能用基础药绝不开高价药。对经济困难的老区患者,还会默默垫付部分药费。

无私奉献传帮带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史册里,刘世钺的名字始终与“传帮带”三个字紧密相连。

“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人才队伍的建设很重要。”刘世钺说,他不仅在科室里承担着教学任务,还策划并开办10余期眼科医师进修班和学习班。

“甘为人梯可敬,提携后辈有功。”这是医院党委对刘世钺的评价。

2021年7月,刚从河北医科大学毕业的郝雨檬初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时,面对临床操作总有些发怵,连最基础的眼底检查都做不好。

刘世钺给郝雨檬示范一遍,边做边说:“别急,医生的手得先过‘心’这关。你看白求恩给伤员做手术,哪怕炮火在耳边响,手也稳如磐石,那是因为他心里只有患者。”

如今,郝雨檬已经是科室里独当一面的主治医师。带实习医生时,有个小姑娘像当年的她一样不敢下刀,郝雨檬学着刘世钺的样子:“别怕,我盯着呢。”那一刻,她突然懂了“放手不放眼”的深意——放手的是操作的权力,不放眼的是医者的责任与传承。

1970年9月至1994年10月,在刘世钺担任眼科主任的24年间,为原北京军区及华北五省培养出200余名技术过硬、素质全面的眼科技术骨干;累计开展新业务、创新新技术100余项,研究科研课题10余项,斩获科研奖17个,多项成果直接转化为临床诊疗规范,让无数患者受益。

图为刘世钺(左三)和考取军校的学生们在一起。侯玉春 摄

1994年,刘世钺离休,但他坚持每周六义务出诊。

2016年,医院规定年过70不再安排出诊。86岁的刘世钺心中始终牵挂着患者,他主动提笔写下请愿书,恳请医院允许他继续坐诊,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位医者的赤诚:“出专家门诊是尽个人义务,不求任何报酬,如果我能继续工作,传承白求恩精神,那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从那以后,医院诊室里依旧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深耕医疗岗位之余,刘世钺坚持以传承红色基因为己任,将参战经历整理成故事,为20余家院校和企业、2万余名师生和员工开展红色教育,被石家庄市聘为国防教育宣讲团成员。每当新文职人员入职,他都如约而至,为他们系好军旅人生的“第一粒纽扣”。闲暇之余,他还针对老干部服务保障特点,带着干休所医护人员一起研究老年常见病防治措施。

刘世钺在平凡中践行社会责任,倾尽毕生所学、持续发光发热,这也是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医学事业至深热爱的真实写照。

编辑:韩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