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一群军医的情怀写真

2022-09-21 11:15:25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标准+


■孙捷 本报记者 陈小菁 特约记者 王钰凯 罗国金


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

聆听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医学部主任张旭的故事,泪水模糊了护士长李娟的双眼。

在她心中,演讲台上的10分钟,远远不能概述这位人民军医的奋斗人生。

在外科临床岗位工作30年,张旭带领团队不知完成了多少例手术。在广大患者心中,张旭被誉为“腹腔微创手术第一人”。

2020年6月,泌尿外科医学部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挂牌,张旭和团队的“成绩单”一次次被“刷新”——国际腹腔镜与机器人大会上,张旭是唯一被邀请进行手术演示的中国医生,他创新的腹腔微创手术模式,被引入专业教材。

去年底,张旭高票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解放军总医院权威专家群体中一颗耀眼的星。

“医者精诚博爱、钻研技术,是为了更好地挽救生命。”泌尿外科医学部副主任李宏召是张旭的大学师弟,两人几乎前后脚走进解放军总医院。作为团队的重要成员,张旭对技术的追求,带动李宏召一次次向外科医学的“珠穆朗玛峰”发起冲击。

一次,李宏召跟随张旭实施一场复杂、艰难的手术。一连六七个小时,他们轮流上阵,最终将患者从鬼门关拽回来。走出手术室已是凌晨时分,李宏召刚回到宿舍,就接到了张旭发来的“开始复盘”的短信。

“不能忘记我们的名字——人民军医。”在李宏召看来,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就是张旭内心力量的源泉。也正是这种力量,推动着整个团队大步向前。

这份荣誉催人奋进。那年,张旭被选派到德国学习进修。面对国外优裕的生活条件、德国专家学者的执意挽留,张旭毅然选择回国。

生命中的选择,并非都是一时冲动。那天,聚光灯照亮舞台,“强军故事会”上,张旭与战友分享了心路历程,台下不时响起掌声。

坐在台下,听着张旭的讲述,李娟的脑海浮现他醉心科研、一线救治的忙碌身影。有一个信念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张旭主任就是身边的榜样,值得毕生追寻。

2年前,李娟以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普通护士的身份,竞聘成为泌尿外科医学部护士长。面对全新的专业领域,张旭的大医情怀给了她莫大鼓舞。

“追寻光,成为光。”听着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派驻第三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健鹏的讲述,2年前与他并肩战斗在抗疫一线的护士长周小双陷入了回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第三医学中心第一时间组建疫情防控专家组。这是一个临时救治机构,张健鹏带领骨干冲在疫情防控最前沿。“编制隶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是人民军医、是解放军总医院的一员。”他说,“只有每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才能凝聚成一束光。”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转型重塑后,一个新生事物应运而生——“派驻科室”。由于医护人员的编制与工作地点并不相同,广大医护工作者的“归属感”不强。

如何凝心聚力?作为“强军故事会”的策划者,第三医学中心政委于兰河认为,来自身边的榜样,更能让人找到共鸣、找到自信、找到方向,找到前行的力量。

总有一个身影,让人倍感温暖

聚光灯下,走来一对老夫妻。

“你呀,一工作起来啥都不顾,不管凌晨还是深夜,一个电话你就走……”老夫妻之间充满深情的对话,还原了第三医学中心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孙振学的工作状态。

在患者眼里,孙振学就是那个守护在风雨之中的身影——无论多晚,只要接到问诊电话,他都会及时赶到,将温暖送到患者手中。

2020年,第三医学中心组建医疗队赴西藏阿里巡诊。这一年,孙振学从中心领导的岗位退下来。谁也没想到,他主动请缨参加这次巡诊。

那天,为最后一名战士检查完,孙振学把医药箱整理好。走出哨点,他转身对着哨点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敬上一个军礼。蓝天映衬下。那抹红色格外鲜艳,哨点官兵在五星红旗下站成一排,那个画面,让孙振学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医者为患者守护健康,谁来守护医者的心灵防线?”“强军故事会”的舞台上,文职人员姚鼎铭深情地讲述,“每一个在战位上选择勇敢坚守的人,身后总有这样一个身影——给予‘坚守者’最温暖的守候。”

对于已经年近花甲的孙振学来说,这个“坚守者”就是他的妻子——余伟群。每次深夜会诊,只要丈夫到医院加班,她都会开车将他送到医院。

记不清多少次,会诊在黎明时分结束。结束了工作的孙振学走到车前,妻子已经和衣睡在汽车后座。孙振学明白,自己的坚守,离不开妻子的默默支持和守护。

感动之余,讲述者曲薇也从孙振学夫妻身上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作为一名护士长,一定要让自己变得强大,给人温暖、力量。她下定决心,要带领科室护理团队不计得失、甘于奉献,为军队卫勤保障事业奋斗终身。

这次“强军故事会”中,第三医学中心门诊部医学心理科主任肖利军走上演讲台,向全体医护人员介绍他心中的温暖身影。

编制体制调整后,肖利军从第七医学中心调入第三医学中心,成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一员。在救援行动中,肖利军创新心理疏导模式,减少了环境对伤员的刺激,完善了心理健康干预理念。

和肖利军一起讲述救援队故事的,还有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医学部派驻第三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晓枫、门诊部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张加廷、胸外科主治医师岳泓旭。台上,他们一边分享救护生命的意义,一边介绍他们作为“坚守者”的意义。

总有一张笑脸,让人悟到奋斗的快乐

“强军故事会”上,让人印象最深的一张面孔,属于第三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原主任王宏。

大屏幕上,王宏退休前与科室医护人员依依惜别的场景反复回放。在放射诊断科,每日一次的专家会诊时,王宏的意见仍是大家参考的重要依据——科室离不开她,战友们说:“王主任甘为人梯、敬业奉献,王主任在,我们心里就有了主心骨。”

王宏的脸上阳光般的笑容让人印象深刻。然而,微笑背后的艰辛,鲜有人知。

32年前,核磁共振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当时,副主任医师王宏刚从国外学习归来。作为优秀人才,她被特招到第三医学中心组建放射诊断科。“那时的放射科大楼,还是一片草地,大楼内部的图纸,也是我和战友们一起参与绘制的。”王宏说。

“强军故事会”的演讲台上,王宏从“一砖一瓦一草坪建科室”的细节讲起。放射诊断科主任王贵生、副主任穆学涛,对他的老师王宏带领科室战友一起奋斗的日子,记忆犹新。

2011年,穆学涛刚从地方大学研究生毕业,科里正是人才紧缺的时刻,“要想建立高水平科室,就要有人才。”在王宏的支持下,穆学涛到某军校攻读博士学位。临行前一天,王宏为他送行。那天,老师王宏脸上的笑容,穆学涛“一辈子都忘不了”。

如今,科室每一名年轻人加入科室大家庭,都会被送到其他兄弟单位学习培训。王宏永远是前来送行的那个人。

“强军故事会”上,眼科医学部政治协理员郑楠也分享了他和同事们的故事。

去年,眼科医学部成立一周年的日子里,郑楠拉着眼科医学部主任李朝辉等专家们,一起合唱了她改编的人民军医版《少年》。合唱中,一向严肃的“专家们”露出一张张笑脸。听着50岁上下的专家们唱的《少年》,护士郑晶晶直呼“太萌了”。

在第三医学中心主任杨海伟看来,这场“强军故事会”的意义远超活动本身,台上台下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共同经历了一次精神洗礼。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