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送兵的锣鼓

2022-07-28 18:26:50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标准+


■范剑鸣


自小到大,我就知道送兵的锣鼓不亚于一场村庄的庆典,那是乡亲们最喜庆的日子之一。送兵的日子,某种意义上说,是战士与亲友的告别、亲友对战士的依恋。而这种朴素而又悠长的告别和依恋,深深地嵌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记忆之中。

那年,我在驻村工作的时候,迎来了送兵的日子。村委会早早地热闹起来,移动音箱里播放着嘹亮的军旅歌曲。村干部自己上阵,和请来的三个村民组成一个器乐班子。唢呐是乐手带来的,其他乐器是村里置备的。我们一班人从村委会出发,吹着唢呐,敲锣打鼓,捧着一个“参军光荣”的牌匾,送到新兵家里。军属家里放一挂鞭炮迎接,村委会这边也放一挂鞭炮庆贺。村支书把大红花披在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身上。

小伙子腼腆,帅气,在全家人的陪伴下被接到村委会。村里安排了送别宴,新兵和父母被安排在上席。参军的意义和荣光,在频频的祝辞中得到真切的体现。送别宴后,大家在村委会休息,午后要送新兵去县城。时刻一到,众人簇拥着小伙子往村边的公路走去。车子离开之际,我看到后排的小伙子离愁郁郁,不断向亲人们挥手。这个梅江边的村子,那新修的小桥、刚开学的幼儿园、抹着眼泪的母亲,都笼罩在鼓乐声中,成为小伙子刻骨铭心的家乡记忆,带往遥远的边疆。

送兵的锣鼓,自然让我想起那些退役后又回到村里的军人。我无法想象,这个小伙子将来会有怎样远大光明的前途。然而,在和村里几户曾为军人的乡亲接触过程中,我感觉到无论他们的现实境遇如何、经济条件怎样,他们的骨子里都有一种军人的魂魄,他们的言行举止间带着军人的气质。他们也曾经在锣鼓声中身披大红花,告别家乡,奔赴军营。回乡以后,遇到送兵的日子,他们也会在送兵的锣鼓中,说出一声声对后辈的提醒和祝福。

有一次,我在进村的主干道路边,看到有一块石碑,凑前细看,发现碑上刻着某红军烈士的名字。照理说,这块石碑应该隆重地立起来,供村民特别是中小学生瞻仰纪念。敬重烈士,尊崇军人,从来不应该只是嘴上说说,应该落实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此,我在一次村里的会议上讲起烈士碑的事情,并向参会的乡亲们大声疾呼,不能忘记红军先烈的功勋,要多宣传他们的事迹。后来,在村里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过程中,我以此为例跟乡村干部交流,最终加大了烈士碑的宣传力度。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村民自觉认同并践行尊重历史、崇敬英雄的理念。

那些退役回乡的军人,虽然经济条件和现实境遇不同,但都有着自己安稳的生活,同时也乐于参加公共事务、帮助他人。他们在部队的经历、见识使得他们身上有着不一样的气质,尤其是他们在部队接受的教育,使得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即便遭遇挫折和不顺,依然保有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每一年,村子里都会有年轻的后生当兵入伍。今年有一位小伙子,参军去到火箭军部队。家族的亲人们对小伙子寄予厚望,还轮流请他去家中做客,鼓励他在部队好好干。

送兵,终究还是村子里的大喜事,隆重而热烈。这是民与兵之间血肉联系的再次确认,是鱼水之情的深深延续。如今,又一名小伙子的军旅生涯拉开序幕。对于新兵的离乡和出发,村子里的这份热闹、敬意、祝福,已经成为一种传统。送兵的锣鼓为新兵而响,更为民族光荣的历史和传统而响。毕竟,没有人不懂得是谁在用青春甚至生命守护着家国的平安。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