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从扶贫到乡村振兴!他们让乌蒙山区上百个村换了新貌

2025-10-17 16:19:16 来源:《贵州日报》 -标准+

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深秋后的乌蒙山区,层林尽染,处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一支特殊的“回访团”驱车行驶在毕节市蜿蜒的山路上,车上坐着几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曾是毕节市税务系统派驻在偏远山村的税务帮扶干部。此行,他们不为帮扶,只为“探亲”,亲眼看看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和那片土地的新貌。

“简直不敢相信,这才过去4年,桥也通了,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孩子们上学更安全了。”望着车窗外的变化,曾是毕节市税务局派驻阴底乡红星村第一书记胡鹏感慨万千。

新桥屹立河面 桥两岸变了新样

在七星关区阴底乡红星村毕底河上,一座崭新的大桥横跨两岸。桥两岸,白墙平顶的民居错落有致,与五年前那个道路泥泞、房屋破败的小山村判若两地。

“胡书记,你来了!”七星区阴底乡先锋村党总支副书记何英海快步迎来,连忙和其打招呼,“就等你们回来看看!”

一行人沿着新建的大桥行走,往日驻村帮扶的点点滴滴仍让胡鹏记忆犹新。

“记得吗?这里曾是全村最大的‘痛点’。”何英海指着平静的湖面说。五年前,就是因为这个被当地人称为“滚水坝”的地方,汛期水量大,每逢雨季,河两岸村民就不能相互往来,特别是暴发洪水,水流漫过滚水坝,安全隐患大,孩子过河上学难,多次发生事故,胡鹏曾为此伤透脑筋。

“遇到涨水的时候,学生上学成了最大的难题,娃娃只能休学在家,真是心疼孩子们。”何英海说。红星村小平小学坐落于红星村七组,其中有26名小学生来自红星村九组、十组,往返学校要经过滚水坝,此前曾经发生学生溺水死亡事件。

“群众利益无小事,红星村桥梁修建是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大事,孩子们一刻也等不得。”胡鹏了解到阴底乡红星村至撒拉溪镇双龙村跨河处的情况后,先后到毕节市交通局、市财政局等部门沟通协调,得到市交通局的大力支持,将阴底乡红星村至撒拉溪镇双龙村跨河桥梁列入项目库。经过不懈努力,获得100万省财政专项资金批复,阴底乡红星村至撒拉溪镇双龙村跨河桥梁迅速得以完工,彻底解决了毕底河两岸3个组204户1024人老百姓翘首以盼多年的出行难题。

大桥竣工后,阴底乡政府根据村民们的要求,将大桥命名为“济民桥”,还向税务部门赠送了“真情帮扶建平安桥,群众感恩走致富路”的锦旗,并立碑撰记感谢。

得益于大桥的修建,村民们出行方便了,大桥两岸陆续兴起了致富产业,小山村变了模样。

千亩茶园披新绿 荒山变金山

车行至大方县雨冲乡红旗村,众人登上村后的茶叶观景台。层层叠叠的茶园苍翠欲滴,近看,茶叶树上稚嫩的白芽把茶山分了层。几位村民正在忙着采摘秋茶。

“多的时候这里有100多人上山采茶,这片茶山真是大家的‘绿色银行’,山上摘茶山下炒茶。”大方县税务局派驻雨冲乡红旗村驻村干部周帅感叹。

四年前,这里大部分还是一片荒山。调研后,认为这里适合种茶,但村民担心投资大、见效慢。

村里通过联系农业专家论证,协助成立茶叶合作社,从浙江安吉引苗种植,申请农业项目补助,协调税收优惠政策,并实施农旅绿色生态长廊、茶园与葡萄园建设和避暑休闲中心、民房民宿改造等6个项目,高效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如今,上千亩茶园不仅让荒山披绿,更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

“去年茶叶销售额50近万元,合作社成员人均分红一万多元。”茶场负责人说,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一手抓种植一手抓旅游,每年吸引游客2000多人次。如今,这里已成为远近有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生态兴业,农旅一体促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这里成了雨冲乡百业兴旺的“底气”。

蛋鸡养殖规模达百万羽 家门口务工无忧

驱车行至赫章县双坪乡福来厂村,工人们正忙碌着将鸡蛋分拣、包装。这个由扶贫车间发展而来的养殖场,如今已发展成为贵州省最大的蛋鸡养殖企业。

此前,福来厂村内的贵州开碧同创养殖有限公司虽有蛋鸡养殖产业,受限于交通和市场渠道,优质土鸡蛋长期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直到毕节市税务系统派驻福来厂村第一书记周荣主动驻村后,这里的“蛋鸡”产业迎来转机。

周荣同企业负责人一起带着样品跑市场、对接企业谈合作。“第一次带着鸡蛋去广州跑市场,光高铁站就转了3次车。”回忆起开拓市场的艰辛,蛋鸡养殖场负责人周常坤仍印象深刻,主动对接广州市白云区松洲家睦蛋品经营部等7家企业,从产品检测、包装设计到物流对接全程跟进,最终促成合作,硬是将这里的鸡蛋送进了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餐桌。

走进养殖场包装车间。“他家两个现在都不出去了,一直都在这里面务工!”周荣一眼认出了正在打包的雷衍兰。

“周书记,我家两个在这里上班,一个月有8000多块钱的收入了!”雷衍兰笑容灿烂,“现在嘛,日子好过多了,再也不用外出务工了,顾家务工两不误。”

雷衍兰和丈夫早年一直在外打工,两个孩子无人照顾,是村里较为困难的群众之一。村里引进蛋鸡养殖场后,村里就帮其和丈夫安排到蛋鸡养殖场工作,如今月收入稳定,工资已经账到现在的8000多元。

“这次粤港澳大湾区卖鸡蛋收入大概有20余万元,今年将与大家一起兑现分红。”不久前,周荣还向村民汇报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带货成绩单”。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下,今年,该蛋鸡养殖场还引进了新设备,开发了十多个不同产品。去年销售额突破1.2万元,带动周边上百名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如今,该养鸡场也发展成为占地面积8万余平方米,存栏蛋鸡100万羽,年产鸡蛋1.4万吨,养殖规模排名贵州省前列。

通过税务系统的驻村帮扶,福来厂村如今已发展成为菇、菜、鸡、烟“四大产业”的村,目前,该村已发展菌菇200万棒菌菇、蛋鸡养殖100万羽鸡、烟农种植万担烤烟等,带动全村500余人就近就业增收。

“帮扶干部让我们脱了贫,乡村振兴让我们致了富。”雷衍兰感慨。

“最重要的是,大家找到了发展的信心和路子,这就是乡村振兴的力量。”说起村里的变化,福来厂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华仍历历在目。

傍晚,车缓缓驶离,山村渐渐远去,但那些笑脸和故事却深深印在每个人心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毕节市税务部门已累计派出驻村“第一书记”196人,让乌蒙山区的上百个村换了新貌。

如今,山乡巨变,仍在继续。

记者 闵建华


编辑:唐亦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