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人民法院始终将依法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将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作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核心任务,通过公正高效的司法裁判、拓深多元的服务机制和创新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公正裁判树标杆:让司法温度浸润企业发展肌理
近三年来,汉南法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坚持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清晰明确的裁判规则和行为预期。
汉南法院坚持打造全链条平等保护机制,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化解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立案登记难点,通过诉讼费暂缓、减免机制,为批量涉企金融借款纠纷节省企业流动资金1772万元,有效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降本增效。
完善涉企案件经济影响双向分级评估,探索构建“一书两表”评估格局,根据评估结果,因案施策,有的放矢采取快立快调快审、促成执行和解、审慎适用强制措施等方式,最大限度降低诉讼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坚持“刚柔并济”执行举措,执行环节更注重“放水养鱼”,通过“活封活执”以及信用修复机制,帮助62家失信企业恢复正常经营,为企业“再造活血”;在办理某装饰公司执行某工程公司40万元工程款案件中,因工程公司无财产、其在设备公司质保金因质量瑕疵陷入拒付困局,承办人创新提出由装饰公司承接维修,验收后设备公司支付其40万元欠款及20万元维修费,这一方案既保障了债权人利益,又最大限度降低了司法活动对民营企业正常经营的负面影响,使企业得以“喘口气”并逐步恢复生机此,充分体现了法院在执法办案中兼顾法理情,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创新机制破难题:构建优质高效司法服务体系
优质的法治服务既可以协助企业“爬坡过坎”解决企业当下痛点,也是为企业“治未病”的有力手段。汉南法院也在如何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上不断创新。
为打破了因金融机构与企业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壁垒,汉南法院积极探索企业涉诉涉执信息说明机制“小切口”改革,对符合帮助条件的企业提供说明澄清服务,消除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涉诉涉执信息差”,切实降低司法活动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成功为辖区企业获得银行贷款200万,有效消解了因金融机构与企业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壁垒,降低了企业发展经营的“隐形成本”。
近年来,汉南区全力推动现代种业小镇建设。汉南法院切准辖区发展脉络,强化产权保护,积极推动“种子法院”建设。通过“法官工作室”“红盾工作站”等深入园区街道服务站,创新设立“无讼和解室”并推出“无讼和解卡”,引导企业通过非诉方式,将矛盾化解在园区街道,对选择调解的群众形成正向激励,有效提升和解协议自动履行率。
联合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区科创局开展“知识产权司法护航百企”行动,走访辖区新能源等科创企业7家,量身定制法律风险防控建议20余条,举办知识产权普法专场4场,编发《知识产权案例选编》上下册,以“事前预防+事后维权”双轮驱动,切实降低科创企业涉诉风险,为加快建成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提供创新策源力。
数字赋能提质效:以智慧司法优化服务供给
数字化时代,汉南法院依托信息化建设,在优化司法服务“供给侧”改革上,让司法服务跑出“速度”又保有“温度”。
汉南法院专门打造“法护金穗123”机制:“一码通”搭建司法服务快车道,实现涉企纠纷“线上一键提交、线下精准对接”;“两协同”联动其他资源,破解跨部门协作难题,并且为种企提供从预防到治理的全链条模式;“三清单”实现人员清单明责任、任务清单明进度、风险清单早预警,三者环环相扣,形成“收集问题—联动解决—跟踪反馈”服务闭环。
依托“大数据”,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全面开展“审一案、献一策、惠一企”工作模式,从个案审理,延伸到类案治理,通过合同纠纷、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企业高发纠纷的专题研究分析,法院为企业配套提供“法治体检”报告或风险提示,让法官的“建言献策”成为企业内部管理提升的“法治向导”,为企业提供避坑指南,降低企业治理成本。
从案件审理到执行保障,汉南法院始终以法治为笔,绘就民营经济平等发展画卷。“活封、活控企业资产,‘保营商、保民生、保稳定’三者兼顾”获得全省法院十大涉企执行典型案例,办理的涉房地产企业合同纠纷案件入选《中国法院2024年度案例》,为类案提供裁判指导。2025年以来,全院共审结一审涉民营企业民商事案件同比上升16.30%,结案标的金额15.0535亿元;在执行环节,深入开展涉民营企业案件专项执行活动,执结相关案件2315件,执行到位金额达1.1亿元,有效维护了胜诉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人民法院 邓思颖 王域洋)
编辑:唐亦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