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海蓝天的胶东半岛,山东省威海市正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书写着法治政府建设的生动实践。威海市创新推出的“四化联动”合同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化审查、数字化赋能、协同化监管、差异化施策的组合拳,今年已完成2618份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合同审查工作,创造了合同问题闭环整改率100%、合同履约及时率100%的亮眼成绩单。
标准化审查:筑牢法治防火墙
一张清单立标准,审查、备案、履约三大环节全掌握。威海市坚持将合同审查挺在前端,合同问题不过夜,备案履约留痕留底,实现市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在合同签订中“乱承诺”“不践诺”的源头治理。
动态清单全覆盖:建立15领域14类117项审查要点“体检表”,如同为356个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合同装上“法治法律扫描仪”,某设施建设服务合同,因相对方资质错配、虚假承诺被检出,避免潜在风险支付40万元。
分类审查快响应:市级重大项目“专班护航”,实现签约落地“零延迟”,小额合同“快审通道”提速60%。引入“部门业务骨干+专业法律顾问”会商机制,疑难合同10日内给出专业审查意见。
备案履约严把关:独创“备案—履行”双报告制度,前三季度,3591份合同履行报告接受“法治体检”,让“白纸黑字”变成“真金白银”的承诺。
数字化赋能:智慧服务再升级
“0帧起手!动动手指就能完成合同送审,还能实时查看进度,方便极了!”某单位经办人点赞的,正是威海市打造的合同管理数字化平台。
全流程网办:数字化平台实现合同审查、备案、履行报送“一网通办”,356家部门、单位享受“线上申请+智能预审+云端指导”服务,审查材料提交准确率达100%。
政策直通车:定期更新、全天滚动推送最新法律法规、营商环境政策性文件解读、合同常见问题百问“一查就知道”,助力政策红利精准直达。
服务不打烊:今年以来,热线实时法律咨询1400余次,通过一对一服务,处理各类合同问题2300多个,在点滴中不断提升合同管理服务水平。
协同化监管:共治共享新格局
十根手指弹钢琴。针对市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签订合同涉及行业领域繁多、部分内容高度专业,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及时提供专业政策解读和资质查询渠道支持,群策群力抓好合同风险防控。
部门联合作战:司法行政、财政、市场监管、行政审批部门建立资质核查“快速通道”,某市政工程审计合同在快速核查中发现供应商资质与合同要求不符,规避了合同风险。
审查支付挂钩:“无审查不拨款”。市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对外签订合同时,未通过司法行政部门审查,财政部门不予拨付相关款项,倒逼送审方规范合同条款。
层层落实监督:将合同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作为党委巡察、纪检监察、部门审计的重要内容,严抓合同落实,今年以来,未发现一件不履约、不诚信的情况发生。
差异化施策:法治温度暖民心
民生优先、护企有我。将“法治刚性”与“服务柔性”深度融合,让每一份经手的合同既成为捍卫公平的“法治之盾”,更化作传递城市温度的“服务名片”。
民生绿色通道:实施“三优先+双同步”审查,将全市中小学、大专院校食堂采购合同审查期限压缩至2.5天,守护全市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护企专项行动:对中小企业参与的合同采取“容缺预审”,清除合同中“以财政拨款为付款条件”“优先、唯一”等霸王条款和字眼,为中小企业回款“保驾护航”。
急事特办机制:对公交特许经营、公路季节性养护等时效性强的合同项目,提前预警常见风险点、快速出具法律意见,确保项目如期落地、规范运营。
从“一纸合同”到“营商环境”,威海市用“四化联动”的生动创新实践诠释了法治政府建设的深刻内涵,走出了一条优化法治化环境的特色路径。正如当地一位企业负责人所言:“在这里签约安心、履约放心,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山东省威海市司法局 张杰)
编辑:唐亦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