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菏泽市定陶区:“政协+检察”绘就文化遗产保护新篇章

2025-09-11 14:26:36 来源:法治网 -标准+

在定陶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文化遗产星罗棋布,他们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是文明基因的延续,更是民族的精神瑰宝。而现在,定陶灵圣湖王陵汉墓、范蠡墓、项梁墓等文物面临历史风貌损坏、民众保护意识淡薄、文物宣传严重不足等复杂挑战,亟需凝聚指挥、整合资源、协调行动。定陶“政协+检察”共建“益心守护·协检同行联络站”,为项梁墓立起法律界桩,为王陵拨响时代之音,合力拂去历史文物上蒙尘,让沧桑砖石在法治守护下重焕生机。

文物保护:督促秦朝项梁墓风貌修复

英雄迟暮总让人叹息,而更让人扼腕的是英雄墓不知何处寻。这却是定陶项梁墓面临的现实困境。“一代枭雄2400年后坟头都没了”“没找到项梁墓,只找到文保碑”“项梁墓是不是后人附会”……网络中一篇篇游客发声深深刺痛着定陶区政协委员和检察人员的心。

项梁墓位于菏泽市定陶区滨河街道办事处堌堆刘庄,2006年即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项梁为楚国名将项燕之子、项羽叔父,系一代名将,在反秦起义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后因骄兵轻敌,于公元前208年被秦将章邯所杀,葬于定陶,《崇州府志》《曹州府志》《曹州志》《定陶县志》中均有记载,对中国秦末历史和古战争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经走访,项梁墓因疏于管理,墓地几被铲平,遍植庄稼树木,仅有文物保护牌向人昭示该处是项梁的安眠之处。

定陶区政协监督与检察公益诉讼协同发力,通过政协提案、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履职整改,联合文旅局、街道办事处等部门,深入定陶历史腹地开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调研,探讨项梁墓、范蠡墓等文物保护单位本体风貌复原、环境整治等问题,敲定墓区环境清理整治时限,推动定陶文物保护从被动应急转向长效治理。目前,项梁墓遗址界碑、围栏和标识已加装,历史风貌恢复的整改方案已由文保专家商定,正在和多部门协同有序推进中。

文化发展:激活灵圣湖王陵时代新韵

芳草萋萋里,斜阳野照处,定陶灵圣湖王陵汉墓群默然立于定陶区马集镇的田地间。这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汉代黄肠题凑墓。黄肠题凑是汉代帝王使用的葬制,“黄肠”即黄芯的柏木,“题凑”系墓葬结构特点,即“木头皆内向”且层层平铺、叠垒。定陶灵圣湖汉墓系西汉汉哀帝之母丁太后之墓,墓葬由3万余根黄肠木垒砌而成,木材总量约2200余立方米,比其他黄肠题凑墓总和还要多。另出土有13000余块彩绘汉砖,上带有文字、烙印、刻划符号等,记载有纪年、工官匠作人名、尺寸、府库方位顺序等内容。且该墓葬旁另有未发掘的西汉傅太后、恭王墓葬,先后被评为2011年中国考古六大发现、201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而如此珍贵的历史遗迹在本地却鲜少人知,经政协委员和检察机关走访调研,发现灵圣湖汉墓保护和研究工作受三大挑战制约:一是文物和旅游局、地方政府、国土、环保等多个部门协同共治易变为“九龙治水”;二是持续、巨大的资金投入缺口和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三是文物保护与文化展示的平衡之策难以探寻。

协商为桥,法治为盾。定陶区政协和检察机关以政协民主监督与检察法律监督双向衔接工作机制为抓手,推动召开定陶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工作会议。针对定陶王陵汉墓明确地方专项保护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建立问责机制;积极申请国家重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争取省市级配套资金,探索建立文物保护专项基金,多元化保障资金来源;牵线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多渠道开展文化展示、教育研学等公众参与活动。

现经各方努力,灵圣湖王陵汉墓群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已立项施工,预计2026年底施工完成,2030年完成遗址博物馆建设,届时将通过实物、数字赋能让公众近距离感知文物的魅力和价值,实现保护、研究、展示、教育循环一体的综合功能,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

从项梁墓的夯土遗址到灵圣湖王陵的沧桑砖石,“政协+检察”以政协为路架起法治桥梁,以公益为盾筑牢保护防线,让秦汉墓葬不再受侵蚀破坏,让王陵之音不再寂寂无声——这不仅是对“让文物活起来”的生动诠释,更是以司法力量守护文明火种的时代答卷。定陶区检察院将持续以公益诉讼之笔,续写更多遗产保护的检察方案,让千年文明在新时代焕发蓬勃活力。(菏泽市定陶区人民检察院 张秋健)

编辑:唐亦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