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烈日下的温情调解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法院白彦花法庭成功化解叔侄土地纠纷

2025-08-08 16:53:55 来源:法治网 -标准+

2025年7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人民法院白彦花法庭通过“田间调解+现场勘验”的方式,成功化解一起因土地地膜越界引发的叔侄纠纷。这起案件不仅促成了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更修复了亲情裂痕,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案件起因是2025年4月,原告王某甲与被告王某乙这对叔侄因相邻土地铺设地膜越界问题产生争执。双方各执一词,矛盾逐渐升级,导致两块土地均陷入撂荒状态,农作物无法正常耕种,经济损失达数万元。多次协商未果后,王某甲诉至白彦花法庭,要求明确土地界限并赔偿损失。

承办法官受理案件后,敏锐意识到这不仅是简单的土地纠纷,更关乎亲情维系。若机械判决,可能加剧矛盾纠纷。为此,法庭多次组织调解,从“情、理、法”三方面入手开展工作。法官通过回顾叔侄共同生活,用亲情平息双方的怨气;分析撂荒对双方的经济损失,强调“斗气双输”的后果;同时释明民法典中关于相邻关系的法律规定,引导双方理性解决。经过耐心疏导,双方态度逐渐软化,初步达成“重新划界、互不干扰”的调解意向。

为彻底化解矛盾,在达成初步调解意向后,承办法官趁热打铁,直接带领法庭工作人员、双方律师及当事人,顶着36℃高温前往案涉土地现场勘验。工作人员使用测亩仪对土地亩数进行复核确保数据客观公正,以农田机井口为参照物现场打桩定界,划定中线以东归原告耕种、以西归被告使用。法官和工作人员俯身田地、挥汗如雨,用行动诠释司法为民初心。

勘验结束后,法官组织双方返回法庭签署调解协议:土地界限以现场木桩为准,双方不得越界耕种;被告当庭向原告支付经济损失8000元;叔侄握手言和,承诺今后互帮互助。(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人民法院 庆达嘎)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