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的“含金量”,最终要体现在实操中:它能否真正为基层干部撑腰?能否赋予他们拒绝“甩手掌柜”的底气?能否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基层动力与活力?
减负,就该让基层敢说“不”
据新华社消息,记者近日从中央编办获悉,自2024年2月以来,在先行试点基础上,全国3.8万个乡镇(街道)全面开展履职事项清单工作。基本履职事项清单进一步明确乡镇(街道)职责范围内必须全面承担的履职事项,配合履职事项清单分清县乡主次责任、理清责任链条,上级部门收回事项清单,将乡镇(街道)接不住、管不了、管不好的事项“物归原主”。截至2025年6月底,清单已全部编制完成,取得明显成效,各地形成的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平均340项,其中,基本履职事项117项、配合履职事项99项、上级部门收回事项124项。
之所以要编制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旨在为基层减负,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这也是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小马拉大车”问题的根源,在于“权责错配”。困扰基层多年的“滥挂牌”现象,正是这一痛点的生动写照。牌子挂满墙头甚至食堂,还闹出过“上级墙上争‘C位’,基层挂牌陪演戏”的笑话,这都是责任不清、服务不实的具象化表现。破解“小马拉大车”困局,还是要从根子上厘清“谁该干什么、负什么责”的权责清单和运行规则。这需要刚性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监督保障,构建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优化唯实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正是对准问题症结的关键一招。
这个清单,好在哪里?好在从基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以乡镇(街道)为主、自下而上,为每一个乡镇(街道)“量身定制”清单;好在有条有理,言简意赅,让乡镇(街道)职能职责更加清晰,县乡关系进一步理顺,避免扯皮推诿,也有利于打破“权在上级、责在基层”的魔咒,跳出“属地管理一筐装”“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泥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好在为的是将基层干部从“千头万绪、事务繁杂”中解放出来,为基层负担做“减法”,给为民服务做“加法”,让基层干部可以轻装上阵,更专注种好“责任田”、干好“分内事”。
编制完成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只是起点,“用好”才是关键。必须狠抓落实,让清单真正落地生效。这就需要将问题导向和群众导向贯穿始终,更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支撑。清单的“含金量”,最终要体现在实操中:它能否真正为基层干部撑腰?能否赋予他们拒绝“甩手掌柜”的底气?能否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基层动力与活力?答案只能从实践检验中获得,这也考验着地方为基层减负的决心和社会治理的智慧。
(2025年8月4日《浙江日报》王彬)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