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山东省枣庄市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赛道上,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为突破口,通过制度筑基、科技赋能、服务升级,构建起“规范透明、精准高效、包容审慎”的执法新格局。
制度筑基:用规则透明驱散执法“不确定性”
企业对执法环境的最大期盼,莫过于“可预期、有边界”。枣庄市的破题之策,始于一套全链条的制度防护网,用规则透明驱散执法的“不确定性”。
市级层面统筹制定22项具体任务,聚焦“乱收费、乱罚款”等痛点靶向发力;为避免制度沦为“纸上规定”,全市建立定期通报机制,将整改成效与责任压实挂钩,同时创新“行政执法监督+”联系企业机制——从监督员库、专家库、法律服务库中精选骨干组建“1+1+1”服务团队,通过四项联动机制为企业发展筑起“防护墙”。这种“顶层设计+落地闭环”的模式,确保了改革不偏向、不走样。
“清单之外无检查”不是口号,而是枣庄各区(市)的实践常态。滕州市梳理公布454项涉企检查事项,薛城区精准落地358份清单,市中区明确656项检查内容,山亭区公示448项执法依据——每项清单都详细标注检查内容、法律依据、执行频次,如同给执法行为装上“导航系统”,让企业对行政执法“心中有数”。正如滕州某机床制造企业负责人所言:“规则透明了,我们才能沉下心搞研发、拓市场。”
依托“鲁执法”平台,枣庄实现了涉企检查“事前备案、扫码入企、事中留痕、事后评价”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全程监管让执法行为“阳光可溯”。薛城362个检查计划全备案,扫码率100%;滕州检查次数同比减少20%;台儿庄将扫码与营业执照绑定,让“执照上的码”成为执法透明的见证。这种“清单定边界、流程全留痕”的制度设计,彻底改变了企业“怕检查、躲检查”的被动局面,让执法从“任性”回归“理性”。
科技赋能:用数字治理破解“执法扰企”难题
从“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到“一次检查、全面覆盖”,从“现场围堵式监管”到“数据跑路式服务”,枣庄市以技术创新为涉企执法做“减法”,让效率提升与企业减负同步实现。
作为全省统一的执法监管平台,“鲁执法”在枣庄的应用呈现出“全域覆盖、精准落地”的特点。在滕州市,平台不仅实现检查计划线上发起,更通过事后评价机制让企业“打分”,倒逼检查频次同比下降20%;在薛城区,362个检查计划全部备案,执法人员入企必须扫码,企业可实时查看检查依据和进度;在台儿庄区,386次检查中,企业通过营业执照扫码迎检,既避免了“忘带证件”的尴尬,又让每一次检查都可追溯。这种“数据赋能+流程再造”的模式,让执法检查从“企业怕”变成了“企业盼”。
非现场监管让“无感执法”成为现实。市中区市场监管局创新的“四维一体”机制颇具代表性:通过整合23项重复检查,30%以上事项实现非现场办理,企业迎检负担下降35%,投诉量锐减62%。市中区一家食品加工企业负责人坦言:“以前一个月要应付五六拨检查,现在联合检查一次搞定,省出的时间能多生产2000件产品。”这种“技术替代人力”的转变,既提升了执法效能,又为企业松了绑。
峄城区作为“中国石榴之乡”,针对特色产业推出的数字化审批改革堪称典范。当地将石榴产业投资涉及的15项高频事项整合为“一链办理”,创新“预建厂房与项目审批双链推进”模式,施工许可实现“七证合一”。在冠世榴园贾泉村的“红石榴政务服务驿站”,商户们足不出村就能办理“石榴盆景电商”相关手续,正如商户所言:“数据多跑路,我们就少跑腿,这才是真方便。”
服务升级:让柔性执法成为发展“助推器”
执法的终极目标不是“处罚多少企业”,而是“助力多少企业发展”。枣庄市将“执法为民”理念贯穿始终,用柔性措施、精准服务让法治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枣庄市推行的“不罚、轻罚”清单制度,为企业留足“试错空间”。仅今年上半年就办理相关案件3600件,为企业减负629.74万元。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推出“三书同达”模式,送达处罚决定书时同步附上合规建议与信用修复指引,让企业“知错能改、改有方向”。市中区某物流企业因超限运输被处罚后,通过合规建议整改了装载流程,不仅半年内再未违规,还入选了“诚信运输企业名单”。
各区(市)行政执法更彰显不同特色。滕州的“四轮驱动”机制通过规则构建、行为规范、理念转变、机制健全,让454项清单落地见效;薛城区的“阳光执法”通过358份清单、100%扫码率,架起政企“连心桥”;市中区的“双专班上阵”聚焦7个环节开展执法“大体检”,推动14个部门自查整改;台儿庄的“数字共治”通过企业评价、多元座谈,让执法更贴合企业需求。这种“市级统筹+区县创新”的模式,既保证了改革的整体性,又彰显了因地制宜的灵活性。
在有效破解企业“成长烦恼”方面,枣庄市的“特色服务”更显精准。枣庄市司法局组建10支专业律师服务团,推进“律护企航”专项行动,为企业提供“点单式”法律服务;滕州市“法企面对面”座谈覆盖300余家企业,山亭区“百名律师进千企”为企业挽回损失900余万元,峄城石榴产业法律服务团解决20件合同纠纷,台儿庄区应急管理局为企业全程代办信用修复……这些举措跳出了“重处罚、轻服务”的惯性思维,让执法者从“管理者”变身“服务员”,让企业在感受法治刚性的同时,更触摸到发展的暖意。
从机床制造企业的“发展底气”到石榴企业的“甜蜜收获”,从物流企业的“合规便利”到小微企业的“轻装前行”,枣庄市以规范涉企执法为突破口,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的“最硬内核”。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执法不再是“负担”,而是发展的“保障”;监管不再是“约束”,而是服务的“延伸”。(山东省枣庄市司法局 王成 穆丹丹)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