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载歌载舞……炎炎夏日,吉林多地开启了夏季“村晚”活动,一项项极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的蓬勃活力。近年来,处处烟火气、人人当主角,“村晚”逐步成为展示新时代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的广阔舞台,让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引导“村晚”由春节期间集中开展向常态化开展延伸,由侧重文艺演出活动向群众文艺展示、特色文化传承、好物美景推介等内容相结合的综合性节庆活动转变。
近几年,文化和旅游部每年年初发出通知,对当年开展的“四季村晚”活动进行细化部署。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2025年全国“四季村晚”主场和示范展示点名单中,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城西镇红民文旅度假村、通化市辉南县金川镇金川村七湾广场、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长白镇解放村入选2025年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点。
“村晚”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没有奢华的舞台和背景,没有立体炫目的灯光,更没有偶像明星和豪华服装,而是突出自娱自乐、乡村特色、传统文化、展现乡景、凝聚乡情、富有乡韵等特点。节目演的是村里百姓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有着村民熟悉的人和熟悉的方言甚至是段子,这样的节目非常接地气,可以让村民在欢笑声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这种别开生面的“村晚”,充满浓厚的本土文化气息,留住了浓浓的乡愁。
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各地在四季举办“村晚”,对具备条件的“村晚”,通过网络联动,从区域的“小欢喜”发展成全国的“大联欢”,从乡村小舞台走向社会大舞台。
“村晚”让村民聚在一起,有的提供素材,有的参与演出,有的提供后勤服务。“村晚”以反映群众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情的节目,展现广大农村地区的民风民情和人文底蕴,让村民以自己的故事和作品被搬上“村晚”舞台为荣。不少地方乡村风气因此焕然一新,促进了社会和谐、家庭幸福。
上了舞台能演戏,卸了戏妆能种地。“村晚”由农民自办、自编、自导、自演,可以激发乡村文化正能量,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特别是在参与“村晚”筹办、节目排练过程中,村民之间、村民与干部之间的联络沟通增强了,有利于促进乡村和谐。透过“村晚”这个小舞台,人们看到的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村晚”已超越单纯的娱乐功能,成为凝聚村民情感、促进乡风文明、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
“四季村晚”唱身边事、演身边人、道心里话、赞新生活,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村晚”逐步突破了“春节限定”,走向机制化、常态化、品牌化,助力乡村文化四季常青。
(2025年7月17日《中国旅游报》胡建兵)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