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云鸿(中)现场调研林业产业发展情况。
以甲天下的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而名扬海内外的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风光无限。
盛夏的6月,走进红河州的山山水水,极目所至,青山苍翠,群山葱茏,林路相依,林城相融,处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生态大州、林业大州,红河州“绿色家底”丰厚,现有3210万亩林地、58.95万亩湿地、188.1万亩草地,林地、草地、湿地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的69.99%,享有全国第一个“天然氧吧州”之美誉。“十四五”以来,红河州充分发挥林业优势,把推进乡村振兴纳入红河州林草改革发展全局同部署、同落实,出台一系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生态振兴、产业振兴和定点帮扶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到位45.41亿元,促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闯出一条通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共赢之路。红河林草高质量发展红利持续释放,累计直接带动22万多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长期稳定增收,林业成为乡村振兴强力引擎。
生态项目 惠民增收
生态项目一头连着林草生态建设,一头连着群众民生福祉。
在红河州南部山区的元阳县,穿行于通往新街、嘎娘、上新城、小新街、逢春岭等乡镇的公路上,沿线100余公里两旁的桤木林满眼翠绿,桤木树下,草果、板蓝根等林下经济作物郁郁葱葱。近年来,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和陡坡地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元阳县先后投入扶持资金2100余万元,在县域东边的5个乡镇沿线100多公里的退耕还林区新植草果7万余亩,草果种植面积累计达12.5万亩,带动14000余户、5万群众实现脱贫增收,摸索出来的“桤木+草果”模式深受退耕农户的欢迎,在全省全国独树一帜,被国家林草局赞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的“红河模式”,在全国适宜地区普遍推广。
茫茫林海听回音,青山绿水是答卷。红河州110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持续见效,受益的17万林农托起稳稳的美好生活。如今,第一、二、三年实施的新一轮退耕还林已是林木荫翳,层林尽染,硕果累累,部分脱贫户已是富甲一方;广大林农在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路上,越走路越宽,越走心越甜……
红河州建水县普雄乡七棵树村脱贫户孙家昌说:“过去,我家主要种苦荞和洋芋,广种薄收,一年忙到头剩不了多少钱。近年来,我家通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租让了5亩土地给专业合作社,种了苹果树,我家的幸福生活从梦想变为现实了。2020年以来,我家4口人除了租让土地的收入每年3000元外,我们两口子在基地打工每年收入4万元,还在苹果基地采取林粮间种的方式,以短养长,种植辣椒、生姜、花生、南瓜等农作物,加上分红,年人均收入稳定在1.5万余元。”
一片山的蝶变,是红河州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十四五”以来,全州累计完成营造林267.79万亩、封山育林81.93万亩、退化林修复57.82万亩、森林抚育15.52万亩、草地保护修复6.22万亩,建成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和生态廊道项目2.2万亩,完成山地石漠化综合治理136.26万亩。创建国家和省级森林乡村816个,5个县市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全州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45%增加到2024年的59.72%。
这是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更是一份写在人民心中的“绿色答卷”。
就业帮扶 护绿致富
生态护林员补偿政策在带动脱贫户就业增收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发挥了“稳定器”作用。
林木间清风徐徐,鸟鸣声清脆悦耳,在红河州的广袤林区,天刚蒙蒙亮,网格护林员就已经踏上了对林区巡护的路途。
挎着水壶、带上干粮,47岁的护林员李永开一大早就出门了。李永开是元阳县新街镇胜村脱贫户,2017年被聘为生态护林员后,他每年能拿到8000元的护林工资,主要任务是在居住地周围的2000余亩山林里巡山护林,加上种植草果、药材的收入以及子女外出到广东的务工收入,全家人均收入稳定在2.3万余元。
一人护林、全家致富。像李永开这样的例子如今在红河州比比皆是。脱贫攻坚期间,全州林草系统按照“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目标要求,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对象,坚持“精准、自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人平均护林1500亩、年报酬不低于8000元、不高于1万元的标准,全州累计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岗位12364个,共投入补助资金2.62亿元,使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月增加600元以上的收入,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扮美了绿色生态,12364户贫困户、4.9万贫困人口脱贫出列,过上小康生活。有效促进了贫困地区实现“生态得保护、林农得实惠、减贫脱贫”的目标。
生态护林员补偿政策在带动脱贫户就业增收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发挥了“稳定器”作用。全州12364名生态护林员管护184.5万公顷森林,实现森林管护面积全覆盖,全州实现连续31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涉林案件下降21%。
生态产业 绿山富民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提升村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
走进绿春县平河镇略马村,弥漫着八角的阵阵清香,郁郁葱葱的八角树映入眼帘,一颗颗翠绿饱满的八角挂满枝头,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八角种植户的脸上。
近年来,略马村大力发展八角产业,依靠提质增效,深化“两山”实践创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金山和银山在这个哈尼山寨双向奔赴。
截至2024年底,630户人家的略马村已累计发展八角产业2200余亩,户均3亩多,户均年收入达到8.3万元。走出一条绿山富民的融合发展之路,让大山中的林果产业开出灿烂的春天。
一幅幅生态美、产业兴、人气旺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铺展,令人沉醉。
“十四五”以来,红河州按照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以林长制为依托,充分发挥辖区林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已初步形成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木材加工、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观赏花草木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林草产业体系。
截至2024年底,全州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520余万亩,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244.8万亩,引进和培育林草市场经营主体700余户,国家和省级林业龙头企业52家、专业合作社41家,各类林果优质苗木生产能力达到1.01亿株,培育筹划实施287个生态旅游项目,申报认定国家森林康养基地25个,建水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被列为全国油茶产业示范县,全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1313亿元,林草总产值602.02亿元,增长20.3%,成为云南省林草资源经济发展第二大经济体。生态产业发展带动22.2万名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年人均增收11000余元。
生态旅游 释放红利
穷则思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可邑村立足森林资源禀赋,持续9年谋“长板”弃“短板”。
走进红河州弥勒市可邑小镇,草木繁茂、游客如织。“可邑村,从一个偏远农村发展成为今天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特色小镇,靠的就是80%的森林覆盖率、原生态环境和优秀的彝族阿细文化。”弥勒市西三镇蚂蚁村党总支书记曾虎龙介绍,脱贫攻坚期间,可邑、法雨、蚂蚁、舍德尼4个村民小组2300多名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山多地少,青山绿水并没有成为村民的致富之源。
穷则思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可邑村在林草部门和市、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立足森林资源禀赋,持续9年谋“长板”弃“短板”。“生态环境+民族文化”逐步受到游客的青睐,让村民也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之前的贫困村变成了人均纯收入1.5万元以上的富裕村。可邑小镇也先后获得红河州“生态文明村”、云南省“环境教育基地”“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森林康养最佳目的地”等荣誉。
山清水秀好生态,美丽乡村引客来。位于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元阳县梯田遗产区,一片片、一层层梯田翠色欲滴,从山脊绵延嵌入深深的河谷,微风拂过,稻香缕缕,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凸显出的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景象,惊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拍照打卡的游客市民络绎不绝,这个昔日的“穷山沟”,如今变成了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是远近闻名的生态乡村旅游“打卡地”,木屋、风车、花海、果园、青山……构成了一幅惬意宜人的山水林田湖乡村美景。
一抹抹“绿色”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美丽经济的绽放。2024年,红河州共筹划包装实施总投资281.43亿元的287个生态旅游项目,完成138.36亿元文旅项目投资;年接待游客7856.31万人次,实现生态旅游接待总收入982.53亿元,分别增长14.15%、31.54%。生态旅游的赋能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仅有效助力红河州经济发展,还带动脱贫群众端上了“旅游碗”、吃上了“生态饭”。
(2025年7月7日《中国工业报》欧光辉 高玉竹)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