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如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2025-05-26 16:21:04 来源:《浙江日报》 -标准+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文件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创新,既包括科学技术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人才培育方面的创新。浙江要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创新农业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一是积极推进新型农业机械关键技术研究。研制适应浙江地形的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农机装备及特色产业所需高效专用农机,完善“数字+设施+机械”智慧农业发展体系。二是推动农业实时数据监测与分析,利用智能传感器精准获取土壤、温湿度、作物生长等数据,优化种植决策,放大技术强农价值。三是数智再造农业加工价值链。建立健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运输体系、追溯体系、检测体系,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溯源等技术研究,深化“浙农码”赋能区域公用品牌行动,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四是加快提升农业绿色发展科技水平,在农业生产中引入绿色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绿色技术生产效率,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提高使用效率,通过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进步的协同模式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五是加强数字种业振兴技术攻关,构建浙江种质资源数据库和特色产业“种质基因库”。加强常规育种和高精育种技术研发,探索AI智能育种,形成“常规杂交+生物技术+大数据信息+人工智能”育种新格局。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需求。一是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通过政府驱动、市场导向及企业化管理模式,搭建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与服务平台,不断丰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同向发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二是支持浙江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农业高新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平台。针对高技术、高商业价值的成果,开展概念验证服务和关联服务,瞄准生物育种、智能农机、农业绿色低碳等重点技术领域,从产业资本、基础设施与市场人才等方面,弥补科研成果落地要素制约。三是重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价值。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企业研发能力较强、创新意愿颇高,应该在科技创新项目立项上给予支持,让企业牵头加强和科研院校的合作,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把产学研用这盘棋下活,把企业在应用创新和成果转化上的优势充分释放出来。四是畅通农业新质生产力生成通道。通过构建灵活高效的转化流程等改革措施,进一步明确科技成果的合理分配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保障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和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形成有利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与集成应用的社会氛围。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

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一是加强政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通过政策指导和激励机制,加大金融工具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对农业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提供精准有力的资金支持,扩大农业新质生产力研发投入的资金来源。二是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政府涉农部门协同治理。根据浙江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统筹各类农业创新资源和力量,提升农业科技系统化组织水平,构建层次分明、分工协作、有序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支持省内优势力量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提升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谋划筹建省(部)级AI智能农业实验室。四是提升农事服务中心社会化服务质效。明确农事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质效,聚焦分析各类经营主体在标准化生产托管、新品种技术应用、高端农机设备调度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以推动跨区域服务资源整合与高效调配、实现农事服务全流程供需精准匹配为目标,构建农事服务中心共享协同联动的实施路径模式、行动方案及保障措施。

创新人才培育方式

人才培育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农业相关从业者应具备更高水平的科技应用能力与管理水平,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保障。一是要瞄准新业态,盯紧科技前沿,引进汇聚培育具有原创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领军人才。实施“浙农英才”计划,加速培养遴选一批高层次、创新型农业农村技术人才和创业创新带头人,塑造农业新质生产力主体要素。同时,鼓励农业科研与技术人员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为技术进步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二是提升人才数字素养,培育数字农业社会组织和专家队伍,通过“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建立“科研机构+企业+农户”培训体系,重点培养智慧农业技术员、农机操作师、电商主播等专业人才,形成从科研到应用的闭环。三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浙江各地政府部门应联合专业培训机构,推广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模式,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全面提升农民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为职业农民提供信贷、保险、担保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四是开展农技专家下乡服务。围绕服务特色产业、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增强绿色科技示范能力、促进村级产业发展等内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下乡服务活动。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2025年5月26日《浙江日报》张尧 编辑 李雅南)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