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人才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的核心驱动力。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进行了部署。浙江丽水市以党建为引领,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创业技能为核心,深入实施“农三师(农作师、农商师、农匠师)”培育工程,加快打造乡土人才品牌体系。
“农三师”人才培育的价值意义
驱动城乡协同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而人才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推动城乡要素流动的核心资源。“农三师”模式通过培育具备专业技能、扎根乡村的复合型人才,有效弥合了城乡人才断层,促进城乡产业协同与资源互补。该模式以“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机制为依托,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转型,既提升了农业附加值,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提供了可行路径。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差距。我国乡村发展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的不平衡加剧了区域差距。“农三师”模式通过“一县一策”的定制化培育策略,深度对接不同区域的产业特色与发展需求,推动形成“一县一品”的差异化发展格局。这种因地制宜的人才供给机制,不仅激活了欠发达地区的资源潜力,还通过技术外溢与经验共享,促进了区域间协同发展,为缩小区域差距注入了新动能。
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助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振兴,更是文化振兴。“农三师”模式通过培养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技能的乡村人才,推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创新与文化遗产传承。乡村文化的复兴既增强了农民的文化自信,又通过文旅融合、品牌打造等方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为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撑。
构建需求导向的人才供给体系
动态调整机制破解“供需错配”。传统乡村人才培养往往与产业需求脱节,导致“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困境。“农三师”模式通过建立“产业链—专业群—岗位群”动态调整机制,实时对接乡村产业发展需求,重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例如,围绕生态农业、文旅经济等新兴领域增设智慧农业、数字营销等专业群,确保人才培养规格与乡村多元化需求精准匹配。同时,引入“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带动效应”三维评价体系,全面衡量人才的综合能力与实际贡献,提升培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差异化路径化解“千人一面”。乡村地域差异要求人才培养路径必须因地制宜。“农三师”模式通过校地联动,构建“一县一策”定制化培养方案,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与发展目标,设计差异化课程与实践模块。例如,山区侧重生态农业与非遗传承,平原地区聚焦现代农业与电商运营。同时,创新“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线上打造数字化学习平台,线下开拓“田间课堂”,将理论学习与实地操作紧密结合,确保人才技能与乡村实际需求无缝衔接。
终身成长体系突破“成长断链”。乡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周期支持。“农三师”模式贯通“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终身学习”培养链条,构建“大学生—农三师—乡村干部(企业家)”递进式成长通道。在学历教育阶段,嵌入“农三师”课程模块,引入行业专家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在职业发展阶段,通过“农三师提升工程”与乡村干部技能学院,提供持续的知识更新与技能进阶培训;在终身学习层面,搭建数字化资源库与实训基地,为人才提供终身学习平台,确保其能力与乡村发展同步升级。
构建系统性人才振兴生态
四链融合推动产教协同。“农三师”模式首创“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机制,通过专业群与岗位群精准对接,实现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耦合。教育链围绕乡村产业链布局,培养生态农业、文旅经济、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创新链通过校企合作与科研转化,推动技术升级与模式创新;人才链则为产业链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保障,形成“以产促教、以教兴产”的良性循环,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双元育人空间深化实践赋能。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制约了乡村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农三师”模式构建“数字课堂+田间课堂”双元育人空间,线上集成虚拟仿真、远程教学等资源,突破地域限制;线下依托农业园区、合作社等实体场景,开展真实项目实践。学生在“云学习—实操作—真项目”的闭环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既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即时技术支持。
终身教育生态畅通发展通道。乡村人才成长需要可持续的制度保障。“农三师”模式通过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教育生态。政府主导制定人才激励政策,企业提供实践平台与就业机会,高校与职业院校承担教学与研发职能,社会组织参与技能培训与文化传播。多方协同下,“农三师”人才从基层技术员逐步成长为乡村治理骨干或产业带头人,形成“培养一人、带动一村、辐射一域”的乘数效应。
“农三师”人才培育模式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以系统为支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范式。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借鉴这一模式的核心逻辑,培育适应乡村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以人才振兴推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与生态振兴,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共同富裕的目标。唯有如此,乡村振兴方能从政策愿景转化为生动现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 徐骥、刘亮 系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岳建 系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2025年5月12日《中国文化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