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化为乡村教育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新的契机,不仅有助于乡村全面振兴,也有助于重新认识乡村全面振兴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乡村教育的社会价值。数字化转型视域下,乡村教育服务乡村全面振兴需要突破传统的主体单一、内容不足、形式僵化等困境,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以扩大服务主体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人才,数字化时代要求乡村教育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的同时,也要为乡村培育数字化人才。传统的乡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主体往往局限于乡村教师,乡村振兴服务主体比较单一。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乡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主体一方面从教师扩展到学生,学生通过教师传授的数字技术成为乡村全面振兴主体。另一方面,随着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服务主体从校内师生扩展到校外多元主体,利用数字化平台接入城市的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志愿者等多元主体,通过数字技术扩展了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教育资源。另外,通过发展乡村职业教育,以建设农业强国为目标,开展“人工智能+”农业技术专题培训,开设数字化课程,帮助广大农民了解和掌握农业数字化应用技术,培养数智时代的“新农人”,为乡村培育更多的后备人才。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的契机,以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导向,运用网络媒介面向城市各个院校宣传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社会治理、乡村生态保护等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乡村全面振兴中来。
以丰富服务形式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传统的乡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形式基本采取线下形式,主要是乡村教师面对面开展知识宣讲、文明实践、教育帮扶等活动,村民只能在现场才可以参与所有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广度与深度。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乡村文化不仅不会被忽视,更可以将数字技术与优秀乡村文化进行创造性结合,通过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呈现,丰富传承乡村文化的形式,实现乡村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乡村学校借助数字技术开展乡村文化活动直播,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手机观看,或者通过录播方式将相关内容上传至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习,并且可以通过数字影音的多媒体手段采取多种演示形式。另一方面,乡村学校通过数字技术将现有的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数字化处理,既可以对正在该乡村生活的人们进行精准推送,也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对外进行宣传,帮助在外地的居民及时了解家乡情况,帮助人们理解乡村文化对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性,更能呼吁人们来重视、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
以数字技术赋能服务乡村社会治理。乡村教育扎根于乡村,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乡村教育服务乡村社会治理的内容主要是开展社会治理知识宣讲,或者是村民通过学校活动参与乡村社会治理,乡村教育并没有与所在乡村构建发展共同体。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乡村教育融入乡村社会治理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元,数字技术不仅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容,更是乡村教育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手段,并且通过数字技术将乡村教育服务乡村社会治理的内容扩展到乡村文化、乡村产业、乡村人才、乡村生活、乡村生态等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因此,乡村教育应主动将自身发展纳入到乡村社会治理中。一方面,乡村学校的师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反哺乡村,比如充分挖掘乡土教育资源为学校所用,调动人们参与到乡村资源开发中,并通过数字技术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村民运用数字化平台通过家长学校、家委会、伙食委员会等学校组织参与乡村学校日常治理,在参与学校治理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社会观念,强化村民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主人翁意识,进而促进社会风气向上向善向好。
此外,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乡村教育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作用,解决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与难题,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教育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数字素养,增强治理主体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数字治理能力,使其能够利用数字技术为乡村治理制度制定和完善提供科学保障,进而有力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
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数字化转型视域下安徽省乡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与创新机制研究”(2022AH040145)。
(作者 刘雨 系滁州学院副教授)
(2025年4月29日《黑龙江日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