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打野(挖野菜)”逐渐火起来,“村游”也成了城市居民探索“精神故乡”、释放生活压力的新选择。近年来,天津人的“村游+”文化活动日趋多元化,在增加吸引力和提升价值感方面做出大胆探索。
提升旅游产品内涵与吸引力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社交网络上不时有人宣称发现了城市中心区域内“秘密打野点”的信息并不可靠,且往往存在一定危险性。但如果“打野”爱好者愿意在周末“下乡”探索,就能收获更丰富的“打野”成果和更充实的文化体验。在宝坻区牛家牌镇李家牌村,林泽汐正在为迎接前来“打野”的游客和大学生志愿者做准备。作为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的负责人,他提前备好了挖野菜的“工具包”,反复确认并选定“安全区域”作为“打野”采摘的场地,他还联系了种植专家和村民向导,沟通现场教学内容,这些准备工作旨在帮助不熟悉乡村生活的游客“解锁野菜鉴别技能”,提升“打野”活动体验。林泽汐介绍说,除了“打野”“采摘”类便利游客体验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活动,工作站还支持和鼓励游客参与特色民俗活动,提供学习手鞠球制作、学唱宝坻评剧等乡村文化体验项目。林泽汐表示:“这些活动通过将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旅游产业,可以极大地提升旅游产品内涵与吸引力。”
乡村生活和文化体验能够拓展游客的视野,游客也可以将文化活动带到乡村生活中。天津市至善公益助困帮扶中心负责人李瀛和志愿者们,在这个春天多次前往蓟州区、宁河区和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等地开展对受助儿童家庭的回访工作。李瀛介绍说:“我们前往的一般都是比较偏僻的乡村,很多志愿者已经人到中年,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感受公益文化,也会举家出行。我们一般会在两三天的走访调研中,安排一天的休整时间,体验乡村生活、参观文化场馆等。”他表示,“五一”假期,他和志愿者们将前往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在从事公益事业之余,也期待着能够参观中华三祖文化博物馆,充分领略当地文化资源;暑期,志愿者们还将为张家口市康保县的受助儿童们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津城公益文化在当地生根发芽。
激活传统文化“活性”
近年来,天津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许多生动样本。这个春天,不同主题的赏花节、风筝节、文化节、艺术节、“嘉年华”、游园会以及乡村文艺市集如雨后春笋,在本地集中涌现。无论是对在地文化IP(知识产权)的重新发现,还是依托创意与商家合作,“村游+”文化活动都能吸引游客的广泛关注。
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鑫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村游+”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活力,成为激活传统文化“活性”的重要载体。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普遍呈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效率提升、文化保护投入倍增的积极态势。由此可见,“村游”热潮在唤醒乡村文化自觉、促进文化遗产价值转化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面对游客对“村游+”文化活动的热情,李鑫涛建议有关单位和机构要进一步搭建适合游客深度体验的差异化文旅产品矩阵。“基础产品聚焦文化本体的具体认知,通过农事参与、民居生活等实践活动实现文化基因的隐性传递;提升产品着力于文化内涵的解码与重构,通过研学课程、实景演艺等形式使游客在参与中完成文化意义的自主建构;高端产品则侧重文化价值升华,通过艺术疗愈、定制创作等互动体验活动,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情感消费载体。”李鑫涛表示,对“村游+”文化活动的分层设计不仅有利于帮助当地形成多元收益结构,更可构建起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动态平衡机制,引导游客在情境化体验中深化文化认知、产生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2025年4月25日《天津日报》记者 张译丹)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