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以艺术助力乡村美育提质发展

2024-03-12 14:49:24 来源:《重庆日报》 -标准+

不久前,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实施“乡村美育提质发展行动”。美育工作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事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院校应积极履行服务社会美育的时代使命,利用学科特色、专业优势和丰富的艺术资源,践行“大美育观”,坚持以浸润为目标和路径,将更多美术元素融入村民日常生产生活,营造处处有美、时时传美、人人爱美的美育氛围,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对村民进行美的熏陶和艺术启迪,促进乡村美育提质发展。

筑牢乡村美育经济基础。乡村美育既要实现提升认知、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提振精神的社会价值,也要发挥带动就业、增加收入、振兴产业的经济价值,促进村民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统一。要以艺术为媒介、设计为抓手,打造乡土特色品牌。立足特色农产品,发挥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优势,以创意设计赋能,对特色农产品和旅游资源进行文化构建和设计整合,优化农产品标识与包装设计、旅游形象设计等,打造“一村一品”。要以数智赋能,创新品牌宣传推广方式,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影视动画设计等专业的创意策划与设计,借助AR、VR等技术,利用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以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创新乡村特色和特产传播方式与路径,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赋能乡村美育场域建设。艺术赋能乡村美育提质发展,要以“艺术+乡建”提升乡村审美韵味、文化品位。发挥建筑与环境、公共艺术等专业优势,结合乡村生态地貌、民俗文化、民居建筑,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农村生活的现代化目标,开展乡村规划设计、民居改造、公共空间整治,建设处处蕴含美、时时彰显美的人居环境,让村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感受美。如北碚柳荫艺库、酉阳叠石花谷、璧山莲花穴艺术院落等项目将艺术元素融入乡村院落、集市、稻田等,打造美育场域,营造美的环境,如春风化雨浸润村民心灵。要多形式搭建乡村美育场域,鼓励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开展学生个性化艺术展示,创新开展集审美赋能、创意实践、人文升华于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多途径多渠道宣传乡村优秀展演节目和作品。

激发乡村美育文化活力。乡土文化孕育着深厚的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是乡村美育的重要资源和载体。要利用学科优势开展乡土在地文化与时尚转化研究,搭建美育工作坊、乡村艺术节、艺术嘉年华等乡村活态美育平台,开展校村艺术共创活动,促进乡土文化与艺术在地生长,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为乡村美育发展提供坚实根基。如贵州桐梓县羊磴艺术协会、云南昌宁“千年茶乡美育工坊”等项目,通过活态的艺术实践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村民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素养,增进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推动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深入挖掘乡土资源、文化习俗,充分彰显地域特色,在村民的生产生活中融入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引发情感共鸣,实现有根教育。

助力乡村美育队伍建设。艺术院校与乡村建立“手拉手”帮扶机制,助力乡村美育队伍建设。一是建立艺术资源共享机制。开展教学教研交流、课程共建共享,鼓励专业教师、退休教师到乡村流动授课,充实乡村美育资源。举办美育工作坊、讲座论坛、公教活动、乡村讲堂等,提升乡村教师的美育意识和美学素养。二是培养乡村美育人才。艺术院校学生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和美育能力,要引导和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乡村美育注入新活力。鼓励美育名师进乡村、乡村学生进城市艺术场馆,开展城乡中小学生美育主题研学实践活动。三是开展乡村美育实践。建立写生基地、实践基地,组织艺术写生与调研学习、义教帮扶、支教、美术展演等活动,普及艺术教育理念,科普美育知识与技能。组织服装与服饰设计、工艺美术、雕塑等专业的师生对农村常见资源进行分析、评估和艺术设计,结合乡村传统技艺开发课程,对村民开展设计、加工、利用等系统培训,引导村民将乡村旧物设计成兼具艺术气息和商业价值的产品,促进民间手工艺传承与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2024年3月11日《重庆日报》白乡林)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