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三条实践进路破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瓶颈

2024-03-12 14:49:24 来源:《广西日报》 -标准+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其中,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关键。南宁师范大学杨进红教授所著的《观察·诊断·建构: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一书,针对乡村教师“课堂改进”的现实需求,为解决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自发、低效、专业性不高”等瓶颈问题,通过深度观察、临床诊断、反思建构等校本行动,引领乡村教师基于专业思维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与实践指导价值。

乡村教师如何通过课堂观察、教学诊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该书借助案例剖析和量表工具,呈现教育教学的真实现场,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提供了可操作的行动策略,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路径。特别是作者提出的三条实践进路,对广西更好地破解农村教育难题、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具有较强实践指导意义。

一是基于系统性、结构性等思维方法,构建课堂观察框架,帮助乡村教师以专业的视角关注教学细节。为了改进乡村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高校、教研机构需发挥其引领的角色,组建专家团队走进乡村教师的课堂现场,运用系统性的思维方法,指导乡村教师构建一个强调合作、基于证据、体现研究、指向“教”与“学”行为改进的课堂观察体系。运用聚焦性的思维方法,帮助乡村教师学会把“我从这堂课中看到了什么”作为课堂观察的逻辑起点,改变传统的“我认为这堂课……”的经验式思维,让教师的观察视角转向课堂事实,走进课堂深处,以课堂中的教学事件、教学细节作为自己理解课堂、剖析课堂、反思课堂的原点。运用结构性的思维方法,协同乡村教师合作研制课堂观察框架,课堂要素分类、课堂理解维度、课堂问题特征描述等技术标准,促使乡村教师以专业视角来看课、观课。

二是基于实证化、层次化等思维训练,开展教学现场会诊,培养乡村教师像专家一样思考。乡村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关键是其思维方式的转变。基于此,以现场会诊、课程对话为联结纽带,将高校学科教学论专家、基础教育名校名师、教研员等联合起来形成专业的学科课程共同体,共同介入乡村教师的课堂情境,以乡村教师的真实课例为诊断对象,诊断并分析课例背后教师和学生所体现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探寻课堂改进的具体路径。借鉴医学“病理”诊断模型,帮助乡村教师“解剖课堂”“打开课堂”,把课堂教学的“病理”诊断活动引向实证化、层次化、显性化,培养乡村教师具备一种面向事实、基于证据、关注细节的思维方式,让其明白“上课的道理”,帮助其后续改进和反思。

三是基于问题意识、内省意识的驱动,引领乡村教师校本实践,在行动中内化能力、建构素养。传统的观课、评课是一种外显式的过程,教师把自己的课呈现出来,然后是他人的评价。这个过程结束后,上课者对这堂课的再认识更多是“他人眼中的课”,即接受的更多是他人的主张、立场或情绪,而基于问题意识的“自己的思考”往往会被忽略或无从意识到。问题意识、内省意识是驱动乡村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此,构建校本研修、联片教研等对话平台,以问题驱动学习,以共识导向深入,让乡村教师校本实践路径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焦点,有效反思课堂中“教”与“学”行为的意义与效率,并学会据此提出改进“教”与“学”行为的方式与策略,促进课堂教学发生积极变化,在行动中建构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当然,乡村教育质量提升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作者也在进一步思考:一是如何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借助数智赋能解决一些教育瓶颈上的问题,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有效融合;二是进一步推动建立地方高校服务乡村学校的共同体联盟,共同聚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供强大的智力、人力资源。

(作者 廖丽丽 系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2024年3月12日《广西日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