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提升体系建设 全方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

2024-03-01 17:32:36 来源:《河南日报》 -标准+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八大基本理念”,旨在使教育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逐步提高到现代化水平,推动教育更好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薄弱环节、重中之重。当前,乡村义务教育一定程度上呈现“空心化”问题:农村生源教育选择多样化,农村生源城市就学现象增多,“撤点并校”进程的加快,导致大量的农村学校消失,进一步加剧乡村义务教育“空心化”;乡村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软弱化”问题,职业教育以中职教育为主,专业建设“小而全、小而散、小而差、小而弱”的现象仍然存在,难以适应和满足城乡融合发展的需求,加之基层工作环境艰苦、职业上升通道不畅,招生困难,数量逐渐萎缩,涉农专业毕业生选择本行业的意愿较低,进一步制约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发挥;乡村继续教育存在着“碎片化”问题,培训模式、培训机构灵活应变机制不优,培训内容和实际需求对接不紧密,跟踪服务不及时,服务农民全生命发展周期不够等。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要把提升乡村教育体系建设水平摆在重要位置,让每个农村学生、每个农村家庭在每个阶段都能享有公平、优质、全方位、高质量的乡村教育,进而为农村文化、治理、生态、社会与经济全面复兴夯实基础。

抓实义务教育提档升级

牢牢守住底线,推进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向常态清零转变,同时重在谋划结合优势,持续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能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提档升级。义务教育是立德树人教育的关键期、窗口期,乡村恰恰具有满足立德树人教育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悠久的农耕文化铸就了中国的乡土气息。耕读传家远,是中国千年家教传承、乡土文化传承的秘诀。家风家教、耕读文化、劳动教育、家校联合等文化传统深深根植于乡村。要把田地当教室,乡村当课堂,农民当老师,让耕读教育成为可感受、可体验的乡土、乡音、乡情、乡味的教育。教育部门和有关部门要出台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统筹新时代德育、劳动教育、美育、体育系列新政策落实落地,鼓励退休老师、专家、高知人才,到乡村开展公益教育,使乡村教育成为政府、乡村、社会、公益机构及志愿者、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人民教育,使乡村教育真正走到人民教育为人民、人民教育人民办的轨道上来,把乡村学校建成乡村文明建设的高地,使农村义务教育成为令人羡慕、令人向往的教育。

抓紧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立足现阶段分析未来走向,人口减少在四个维度上对职业教育发展影响较大:一是生源结构,随着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生源质量会明显提升;二是培养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要求会明显提升;三是就业需求,适应智能化、复合型、个性化高质量就业需求要求会明显提升;四是办学规模,“不求最大,但求最优、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全面落实并不断优化提升。职业教育具有开放性和很强的包容性,是面向所有人的一种教育类型,更加贴合乡村各类劳动者的学习需求。要从外部效能充分认识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最高效、最基础的途径,推动职业教育向“职教几人、就业多个、致富百家”方向发展;要从内部职能充分认识职业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既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自身事业提升发展的重大机遇,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发展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职业教育。要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引导职业院校主动对接乡村特色产业与新兴产业,合理优化专业布局,建设涉农特色产业学院,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面向乡村振兴就业的适应性。尤其是抓住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乡村家门口转移的时间窗口机遇和人口红利机遇,通过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村优质职业教育吸引背井离乡的人员返乡,对在外打拼有一技之长的成功人士实施精准回归工程,出台职业教育对接产业的配套政策,实现乡村教育和产业发展的互促共进。

抓好继续教育提标扩面

继续教育是民生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培训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供求关系问题:一方面从供求关系需求端分析,县域乡村产业结构以中低端、初级加工为主,限制了继续教育服务范围;另一方面从供求关系供给端分析,吸引、引领和保障产业发展的实力、动力和能力不足。要搭建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园区等产业发展平台,通过创新“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经营模式,支持计算机、农业、旅游、艺术、电商、物流等相关专业师生共同打造“千村千貌”“一村一品”品牌。要通过职业院校与乡村结对帮扶、合作办学等途径,与乡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全方位支持服务乡村振兴。要紧密结合乡村区域特色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提供兼具实用性、科学性和前沿性的技术技能培训,为本地农民、返乡农民工群体、退伍军人等群体提供二次受教育的机会,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完善“互联网+终身教育”体系,拓宽乡村继续教育渠道,运用好在线课程、远程培训、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授课灵活、学习便捷的教育方式,满足乡村群体多样化、个性化受教育需求,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持。

(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最终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23JC056)

(2024年2月29日《河南日报》李晓红 张迎涛)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