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2024-03-01 17:32:36 来源:《经济参考报》 -标准+

深入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是构建乡村全产业链、优化乡村产业体系、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产业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为重点,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十四五”以来,我国乡村产业融合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乡村业态创新、产业发展和提质增效不断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依然存在各地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差异较大,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不平衡、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不高、规模化优质高效生产经营主体比例偏小等问题。因此,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必须按照“高质量”“现代化”要求,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深化改革促进产业要素优化配置

实践证明,改革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产业及区域间自主流动,实现要素与农企的高效配置,且可以激发要素活力,增强产业发展内在动能。鉴于要素属性及市场化程度的差异,推进乡村产业要素市场化改革应坚持分类施策、协同推进。在劳动力要素配置改革上,一方面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各地落户政策,实现城乡居民合理就业并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加快完善人力资本市场,出台人才入乡激励政策,有效吸引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向乡村流动,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活力与后劲。在资本要素配置改革上,重点提高农村金融、保险业服务质效,促进县域金融、保险机构有针对性地加快服务项目及经营、科技创新,强化经营监管及风险预警能力,增强服务针对性,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工商资本下乡投资兴业。在土地要素配置改革上,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租赁及增值收益分配办法,引导并规范农村承包地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流转,探索推广宅基地资格权、所有权、使用权分置的实现形式及收益取得方式,支持发展相关中介服务,加强土地统筹调控和项目用地。在科技要素配置上,着眼于科技赋能,针对产业发展需要制定技术攻关目录,出台政策支持相关市场主体和科研机构开展技术研发、协同创新。同时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知识产权保护及成果转化政策。

催生新业态 做强新主体

面向市场催生产业融合新业态。新业态的出现是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坚持科学发展的指导原则。特别要从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条件等实际出发,在发挥优势上做文章;坚持面向市场,在扩大产品市场份额上做文章;坚持质量标准,在业态提质升级上做文章;坚持联农带农惠农,在引导农民参与、合作上做文章。另一方面要推动各地积极探索业态创新。引导各地不断解放思想,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整合现有自然和产业资源,探索发展符合新发展理念和社会需要的新型业态。如在产业链拓展方面,可重点发展休闲农业、景观农业、创意农业等;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可重点发展生物农业、智慧农业、植物工厂等;在模式创新方面,可重点发展庭院经济、家庭农场、中央厨房、农业电商等。

着眼引领做强产业融合新主体。一是持续培育壮大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化挂牌服务、“一企一策”等扶持措施,引导和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引进先进设备、实施资产重组、实现强强联合、打造优质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着力提高产能和市场份额,将企业“做大做强做优”,进而建设大型农企集团。同时构建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实现共富。二是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扶持新型农民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支持发展“农业+庭院经济+设施农业+旅游+研学”等新业态;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相互入股、合作重组等方式,发展多形式、多层次、跨领域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着力推进经营主体的规范化建设,引导其走现代化经营、品牌化创建、高质量发展之路;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现代农业示范园、产业园,走集聚式经营、集群式发展之路。三是推动构建融合发展新机制。重点推动生产经营主体与参与合作的农民、企业等,公平合理地构建生产经营联动、增值收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主体与合作各方合理分享增值收益。

打造新载体 夯实新基础

聚焦一流倾力打造融合新载体。坚持以此为抓手进行高站位思考、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一方面持续打造和提升乡村产业融合“知名品牌”。重点支持各级各类知名品牌着力增强特色和实力,更好发挥其联农带农和示范辐射作用,如近几年命名的各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业产业强镇”等。同时坚持动态评选认定,加强激励引导。另一方面倾力打造乡村产业融合大型新载体。重点是通过国家批准创建诸如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原农谷等大型涉农载体,推动各地整合优质资源和优势产业,持续申报创建各类大型涉农新载体,培育壮大乡村产业“增长极”,并与上述“知名品牌”形成点面呼应、相辅相成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新局面。

抓住根本着力夯实融合新基础。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强化产业基础是根本。为此,一要加快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在巩固提升城乡已有路、水、电、垃圾收运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快推进以物流、冷链、仓储运输等为重点的设施一体化建设。通过编制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实施项目提升工程,推动形成产业基础设施多元投资、高质量建设新格局。二要全面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通过统筹制定和实施建设规划,着力推进田、路、水、电网络化配套建设与提升工程,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打造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持续提升耕地地力。三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加快实现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进村入户目标。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

(作者 单刚 系黄淮学院特聘教授)

(2024年2月29日《经济参考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