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4-02-29 15:28:34 来源:《甘肃日报》 -标准+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对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立足实际,统筹谋划,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绘就陇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支持在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乡镇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发展成为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乡镇,打造一批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新典范,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增添动能。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增强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充分利用技术能力、开放平台、市场资源,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让城市与乡村既协同互促又各具特色,实现乡村和城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合理布局。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力度,财政支出适度向农村倾斜,梯度配置县乡村公共资源,发展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养老服务联合体,利用“暖心食堂”“互助养老”等新举措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持续加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统筹推进“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推动服务类设施城乡统筹建设和老旧设施及时改造,让农村具备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

培育壮大农业全产业链。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种业振兴,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以种养业为依托,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谋篇布局发展“土特产”,推动电子商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提速发展,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规划引领、政府引导,深化农村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农业与工业、物流、休闲旅游、信息技术服务等多元化业态深度融合,培育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强化政策支持,尊重乡村自然生态资源,通过碳排放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机制推动生态资源“变现”。

以数字化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组织实施乡村数字新基建项目,推动农资监管、农产品流通、集体经济监管等领域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鼓励探索农业生产智能转型。针对不同地形特点,推广无人对靶喷药机、无人除草机、采摘机器人等智慧农业装备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管理智能化。重视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构建乡村信息交互、共享及沟通数字化平台,提升村民数字素养,进行农民数字技术知识普及和推广,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引导群众有效就近就业。做好东西部劳务协作、外出务工、职业技能提升及创新创业培训工作,确保外出务工群体稳岗稳收;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基层投资建厂,支持群众利用当地资源自主创业。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农资配送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增加农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

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保护与挖掘利用。做好政策宣讲工作,讲好党的路线方针和惠农政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利用好乡村文化长廊、文化礼堂、农村大舞台、村史馆和农家书屋,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推动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强乡村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传承,通过“节日+主题”等活动让传统节日焕发时代新韵,推广当地特色乡村文化,通过古建筑修缮、特色小镇建设、文创产业发展、文化遗产利用等,让乡村文化更具时代生命力。

构建和谐有序的乡村现代治理体系。创新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通过“志愿者+信用赋分”、基层权责清单、“三治结合”等新模式,党员志愿服务驿站、家风广场、“群众说事”等新形式,有效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法治教育,利用各种媒介进行法律知识普及和传播,引导农民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加大乡村诚信体系建设,开展社会信用建设政策宣讲。深入开展农村移风易俗行动,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和家教家风功能,破除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天价彩礼、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

(作者 魏学宏 为省社会科学院决策咨询研究所研究员)

(2024年2月27日《甘肃日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