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以活化优秀乡土文化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2024-02-26 16:07:31 来源:《重庆日报》 -标准+

2024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涵养优良乡风民风,传承活化乡土文化,大力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优秀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中国农耕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等,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动力。在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中,既要坚持乡土文化的固本,守住乡土文化的魂与形,又要推动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活化优秀乡土文化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守住乡土文化之魂。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深入挖掘优秀乡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道法自然、尚和求同等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转化应用于和美乡村建设中,使之成为涵育绿色、共享、宜居、和睦等价值导向的重要源泉,进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乡村精神文明内核。把乡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融入乡村日常生活之中,以雅俗共赏的形式把国家话语、理论话语转化为村民喜闻乐见的乡言俚语,构筑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乡村文化空间。发挥乡土文化在村规民约、乡风文明建设中的涵育功能,用好节日、节气文化资源,在二十四节气、丰收节、插秧节、开渔节等传统农耕民俗文化活动中,赓续农耕文明、推进移风易俗,让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更加富足。

培育乡土文化之形。文化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枝繁叶茂。要尊重乡村的风俗习惯和群体心理,加强农耕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推进乡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承载优秀乡土文化的休闲娱乐、道德教化、艺术审美空间,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民俗活动、戏曲演出等传统乡土文化的教化功能,建设蕴含集体记忆、共同价值观、共同生活理想的乡村文化空间,有效解决乡村情感联系淡化、交往分散等问题,为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提供文化纽带。塑造乡土文化的价值链、记忆链和情感链,用可感知、可体验的文化形态深化村民对乡村的情感认同,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理念寓于铜梁龙灯龙舞、綦江农民版画、梁山灯戏等文化具象之中,让戏曲、年画、民俗节庆活动等成为承载优秀乡土文化和乡村共同记忆的载体。

推动乡土文化吐故纳新。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要推动传统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去除愚昧落后的、不合时宜的内容,把中华传统美德、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淳朴民风融入新时代优秀乡土文化之中,创作反映新时代农业、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文艺作品。用传统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的方式对乡土文化进行创新,在尊重乡村地域特色、传统民俗和审美的基础上,提炼出最具时代性的元素,用虚拟仿真、动画、灯光、布景等现代表达形式对原有乡土文化进行创新性表达,形成具有时代感且易于传播的文化产品,满足村民们的文化期待。培育土潮兼容的乡土文化生态,既留住具有乡味和乡韵的古村落、古戏台、古塔等,又用不同的文化形式彰显乡土文化之美,灵活运用艺术语言和现代技术,推进秀山花灯、黔江摆手舞、荣昌陶等乡土文化现代转型。

激活乡土文化生命力。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才能让乡土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要打造乡土文化的孵化器,联合文化馆、专业演出团队、学校文艺团体等送文化下乡,创作以乡村振兴、文明新风等为主题的文化产品,以充沛的感情、感人的形象、精湛的艺术向村民传递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应该反对和否定的。打造“村字号”文化品牌,通过“村超”“村BA”“村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盘活农村文化资源,把舞龙、唱村歌、乡音号子等打造成为“村字号”文化品牌,形成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乡土文化新场景。凸显乡土文化的破圈和溢出效应,运用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网络新媒介形成线下与线上、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动,使乡土文化从地域边缘走向社会全域,形成具有“村味”特色的文化IP。打造民俗游、节气游等乡村文旅新业态,让村民在经济增收和精神富足并进中增强文化自信,讲好新时代和美乡村故事。

(作者 周琪 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2024年2月26日《重庆日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