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加大对重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利用

2023-08-29 16:12:12 来源:《重庆日报》
分享:
-标准+

近日召开的美丽重庆建设大会指出,要加大沿长江流域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近年来,重庆市通过完善制度机制政策、统筹保护利用传承,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多维度展示巴渝优秀传统文化,使历史文脉得到有效延续,名城风貌得到充分彰显。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创建巴渝和美乡村,传承弘扬巴山渝水生态文化,进一步加大对重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利用,需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完善保护利用法规政策体系。构建以《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为基础,以《关于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和实施工作的意见》《重庆市关于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为核心的政策体系。结合重庆市工作实际和保护工作需要,开展对现有法律法规的评估、修订、完善工作。针对保护对象的特点和保护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要求,市级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应当立足职能职责和实际情况,制定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的细化政策,完善标准规范体系,精准指导保护传承工作。

分类塑造“一核三片”文化区域。“一核”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片”即巴蜀文化区域、三峡文化区域、武陵山民族文化区域。构建“三层五类”历史文化遗产要素保护体系。“三层”为三个层级空间遗产,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五类”为五个类别专项遗产,即世界遗产及主题遗产、文物古迹、历史地段、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核三片”和“三层五类”是根据重庆市历史文脉和自然禀赋擘画的发展蓝图,是保护利用工作开展的框架规划和导向引领。

创新构建多维度保护利用架构。构建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市级历史文化名城为重点的“1+N”名城保护空间结构。保护与名城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环境,保护延续名城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完善提升基础设施,保持和延续原有社会网络。加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管控,注重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的整体保护,保护场镇的传统选址布局、街巷院落肌理、传统空间尺度和界面等,延续传统风貌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安排土地利用布局,探索多元化的保护发展路径。加强历史文化名村及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管控,注重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的整体保护,控制村落和周边山体、水系互相眺望的景观视廊,传承传统营建智慧。

融入城乡建设纳入城乡规划。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应妥善处理新城和老城关系,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将其作为实施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的重要依据。实施分级分区城镇空间开发管控,各区县城区应合理确定老城建设强度、密度和高度。融入城市更新。聚焦老旧小区、老旧商业区、老旧厂区和老旧街区四类重庆市最具代表性的更新区域类型,植入历史文化元素,打造特色节点空间,彰显文化空间品质,让城市更有人文范、书香味、烟火气。有序合规推进有机更新和环境提升,增加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以及街区和历史地段的公共开放空间,补齐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高防灾能力。在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时,应考虑特殊的防灾减灾手段,防灾减灾工程设施不应破坏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环境景观。加强多种形式应急力量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山墙面、水池、河流水系等要素,作为防灾减灾的物防手段,积极推广远程监控、智能监控、安全用电、高效防火灭火等方面的先进设施设备和技术,提升技防水平。

畅通多元化投入渠道。推动市场化资金多渠道筹集,并健全合理的商业模式和适配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引导多元化投入的关键。统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乡村旅游、文物保护等项目资金,形成发展改革、规划和自然资源、住建、农业农村、文旅和财政等相关部门的工作合力,协同推进保护利用工作。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探索“政府(国企)—企业—社区(村集体)—居民(村民)”多元化持股合作模式,划分各方责权利,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适度投入政府资源、资产,开放特许经营权等项目,保护外部资金持续投入积极性。鼓励通过创新金融信贷制度,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推动城中村改造、农村房屋流转、建设用地、金融融资等政策改善,增强金融资本的导入能力。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2023年8月29日《重庆日报》孙回回)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