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以产乡教协同让“新农人”成“兴农人”

2023-08-14 16:25:51 来源:《重庆日报》
分享:
-标准+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时期,构建“产乡教”协同育人机制,培养“知农强农慧农”的兴农人,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产乡教”三方深度融合,构建起“以人为本、内外兼施、多方联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促使高校与产乡协同“培养新农人”、产乡协作“接纳新农人”、校地合作“激发新农人”、校企合作“孵化新农人”,三方联动“成就兴农人”。

推进政策共设,“乡教”合作引才,实现制度育人。地方政府和涉农高校应在培育政策设计、执行、优化等方面,为“产乡教”协同育人保驾护航。一是在培育政策设计上。整合现有专项招生、大类培养、拔尖选拔、强基计划等政策,构建新农科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青年学子选择新农科;创新基层就业、乡村创业、引才引智等政策,完善涉农就业政策保障,鼓励更多青年学子扎根农村。二是在培育政策执行上。高校要全面对接乡村振兴,聚焦急需紧缺农林人才需求,分类培养“懂农业、精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兴农人,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政府要统计并发布农科人才需求,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科学规划就业岗位以及职业发展方向;政校要合作开展新农科教育研究、前沿技术培训、专业能力培养,为地方政策贯彻落实提供智库支撑。三是在培育政策优化上。短期而言,高校应深入基层和企业了解人才需求,改进农科教育内容和方法,优化农科学生定向培养政策,促使农科教育精准服务乡村振兴;长期而言,政府应深化“新农科”教育改革,加强涉农高校应用型人才建设,构建从选拔到分配的全链条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力培育兴农人才。

推进平台共建,“产教”精准育才,达成实践育人。基于“产乡教”原理,以“产业组织”为母体、“研学组织”为载体、“龙头企业和涉农高校”为主体,精准高效地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企业经营所需的兴农人。一是建设理念突出合作共赢。以“团体开放、个体融入、互惠共赢”为导向,拓展产教合作深度和广度;以“相对分工、绝对合作、共建共享”为宗旨,深化产教合作的效度和信度。二是建设方式突出灵活多样。以农业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问题为立足点,以校企联合科研攻关项目为抓手,搭建科研成果孵化平台,推动产学研纵深发展;以提升农科学生专业与职业素养为出发点,构建“三师协同”育人队伍,发挥“创业教师”“专业教师”“农业导师”的育人优势,全面赋能学生发展;以提升农科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为着眼点,搭建农科学生就业数字化平台,实时更新农科人才供需信息,精准助推涉农学生就业与创业。三是运行机制突出联动高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新农科教育责任共同体,聚合多方教育资源,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实施定向培养机制,锚定乡村重点建设领域,精准培养“田秀才”“科技员”“电商人”“好公仆”等兴农人才,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推进人才共享,“产乡”协同用才,实施情境育人。农科人才在基层要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一是营造乡村育人氛围。开设“绿领”职业发展通道,增强用人单位对农科人才的认可度;营造“大胆创新、虽败犹荣、共建共创”的乡村创业文化,支持学生返乡创业;畅通“县—校—企”合作,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的乡村育人体系。二是净化产业育人环境。开设农科学生在乡村锻炼和跨工种流动的实习实训基地,拓展学生职业认知,提升其技术、管理、生产、运营、营销等实操能力;打造一村一品农科学生培养示范基地,引导并带动更多企业参与新农人培育;搭建“双创”教育平台,开展多种类型的创新创业赛事,通过模拟路演、实战演练、成果转化等训练,提升学生“双创”能力。三是培育产乡合育文化。定期举办农科人才培育研讨活动,针对学生的创业意愿、职业诉求和成长需求展开合力指导、协商育人;挖掘县域内可利用资源,整合官方与民间力量,推进“信息共享、技术共研、基地共用”,营造共享文化,开展合作育人。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3KCS成果)

(2023年8月14日《重庆日报》金绍荣 王佩佩)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