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厚植乡村旅游生态底色

2023-04-12 18:11:51 来源:《贵州日报》
分享:
-标准+

乡村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模式不断创新,已成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有利于激活乡村生态经济体系,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基本服务差距;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营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让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强起来。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编制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优化区域布局,健全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衔接机制、乡村旅游生态补偿制度、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完善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系,明确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文化遗产保护等职能,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设施建设、基础条件改善、村容村貌治理等方面狠下功夫,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运用现有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基础上,推进乡村路网改造升级,改善旅游综合服务中心、观光通道、文化栈道、停车场等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持续实施乡村环境“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将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相结合,打造和谐美丽乡村。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税收优惠、财政专项补助等方式,合理制定优惠政策,壮大市场主体,大力引进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社会组织和民间资本等投资乡村生态旅游。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服务乡村生态旅游的信贷产品,对乡村生态旅游项目、民宿的贷款资金降低利率。鼓励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投资入股乡村生态旅游,让村民变股民,实行多元开发多方合作,共同解决资金难题。

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为乡村生态旅游注入新动能。一是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建设。合理设置旅游相关专业,深化旅游专业教育体系改革,重点开展全域旅游、优质旅游发展等相关内容的人才培养工作,与行业企业联动开发课程,设计涵盖历史、文化、旅游、策划营销等领域的课程体系,大力培养乡村生态旅游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大力引进旅游推广、旅游管理、营销策划、市场运营等方面人才,为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积累人力资本。实施企业家人才培养工程,遴选培养优秀旅游企业负责人,吸引乡村旅游职业经理人或团队、大学生等群体返乡或下乡。三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加强与高等院校、企业、协会合作,对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村干部、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非遗传承人、乡村导游、民宿管家、乡土文化讲解员、餐饮人员等开展生态旅游知识、服务意识、旅游礼仪等培训,组织开展乡村生态旅游行业岗位技能培训及技能比赛活动,促进乡村生态旅游服务提质、管理提高、经营提升。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升级版。一是挖掘乡土文化内涵。乡村生态旅游的独特性在于“农味”“土味”“野味”和生态性,在突出乡土性特征基础上,不断发掘、创新、发展乡村生态景观及乡村传统文化、乡俗风情,把绿水青山、田园风光、瓜果畜牧等与当地民俗文化整合起来,加强保护地方文化识别价值的乡土村落、民族祭祀场所等乡土景观,丰富乡村生态旅游的人文内涵,推动乡村生态旅游集聚化、精品化、品牌化发展。二是突出乡村生态性。要以保护当地自然环境、生态资源和乡土文化为基础,综合考虑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将对生态的损害控制在其再生能力以内,综合设计生态旅游设施、游客服务设施、游客娱乐设施,并将当地特色融入其中,让乡村生态旅游品位达到新的高度。三是推出乡村特色旅游产品。树立本土化乡村旅游发展理念,实施乡村生态旅游“后备箱”工程,以乡村原生态、原始建筑群、民俗文化、生产生活等作为切入点,凸显乡村特色元素,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和品牌,激活乡土文化,唤醒乡愁记忆,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的档次。

创新开发经营模式,拉动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新发展。一是创新开发经营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入社会资本,在“景村共建”模式、“农户+合作社+旅游公司”经营模式基础上,整合乡村生产、生活、生态资源,激活产业、资本、土地等要素,通过发展特许经营、佣金管理等方式进行经营模式创新,建立政府、企业、社区、农户多元良性互动机制,完善股份合作型、劳动就业型、经营型等分享机制,共享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红利。二是打造“互联网+乡村生态旅游”营销模式。注重科技元素在乡村生态旅游中的运用,实现大数据、云计算、VR等数字技术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打好线上线下、省内省外宣传组合拳,通过美文、攻略、周边游玩介绍、抖音、快手等方式,直播乡村生活和文化娱乐活动,吸引更多游客进入乡村生态旅游消费。搭建乡村旅游大数据服务平台,对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实行网络预订、在线销售,扩宽乡村生态旅游营销渠道。三是拓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突破发展思维,以乡村生态旅游商品开发作为切入点,强化“新、奇、特”,依托乡村特色种养、特色文化、特色饮食、特色产品,合理定位生态旅游融合的主题特色,将乡土特色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提升研发创意水平,培育具有乡土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和品牌。探索多业态融合,大力开发生态旅游、养生旅游,从粗放式“卖风景”向精品化“卖生活”经营转变,不断提高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的兼容性,构筑乡村生态旅游引领的复合型产业链条,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贵州理工学院。本文系贵阳市2022年度社科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

(2023年4月12日《贵州日报》林长松)

编辑:张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