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以高质量职业教育铸牢乡村振兴根基

2022-11-17 16:11:13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
-标准+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须通过高质量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产业富民、生态怡民、文化润民、善治亲民”铸牢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已成为新时代的重大主题,有效破解乡村高质量发展瓶颈,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当前,山区县特别是中西部的偏远山区和革命老区,职业教育往往是支撑乡村发展最为重要的人才源头,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已成为扎根山区谋发展的主力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须通过高质量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产业富民、生态怡民、文化润民、善治亲民”铸牢根基。

第一,产业富民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务。生态农业、智慧农业、3D农业等是未来农业竞争的制高点,依赖科技实现储粮能力的提升方能更稳固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需要职业教育面向产业前沿和主流业态,跟踪研究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场景,以交叉学习和学制改革为切入点,贯通不同学历层次,培养会种地而且“慧”种地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立足地区资源禀赋和核心产业、主导产业,促进产教融合,支持职业院校开展土壤治理、现代种业、智慧园艺、健康科技、智能农业装备、未来农场管理、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涉农高端服务业等专业建设,根据国家粮食和农业主产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不同战略需求,实施订单式培养培训,助力村民致富。

第二,生态怡民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生态是农村宜居宜业的基础,也是农民实现复合型收益的重要资源要素,生态美学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可为产业振兴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百姓富和生态美本就是和谐统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开心果”“快乐园”,是“摇钱树”“聚宝盆”。进一步挖掘生态价值,需要支持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同时具有生态发展理念和生态价值转化能力的专业骨干人才,为农村环境、村貌美化提升,以及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功能食品农业、品牌农业等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第三,文化润民是乡村振兴的焦点难点。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过程中,不少传统文化习俗开始褪色,诸多文化技艺失传,一批文化资源流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乡村文化生活也发生变化,许多乡村文化的传统载体正在衰减和流失。文化是乡村之魂,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源泉和精神支柱,原乡人、返乡人和新乡人如何营造共通的新乡村文化,需要职业教育共同参与研究,加快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构筑既依存于原有文化基因,又融入新时代不同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的文化追求的新乡村文化,铸就“乡愁”与“元宇宙”完美对接的新精神力量。

第四,善治亲民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法律上把村定位为一个集体,它是介于基层政府与村民个体之间的纽带,要坚持民主评议和组织考察相结合,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把优秀的乡村致富带头人充实到班子内,发挥基层能人“领头雁”的作用,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应依托数字化治理+现代科技手段等,线上线下结合,打通便民惠民“最后一公里”,将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这就需要依托职业院校开展常态化乡村青年骨干专业培训,切实巩固提高其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进一步优化其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着力打造善治亲民、百姓爱戴的“乡村天团”。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基础靠教育。一个行政村有3至5名农业技术骨干带头,产业就可以兴旺,集体经济就有希望。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应进一步创新“三农”人才培养模式:一要依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战略地位,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区域布局,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汇,培育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二要推动师资与产教资源协调匹配,促进职业教育和人才跨区域协同与合作;三要着力破解现有学科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与供给体系,针对不同乡村差异化的人员结构,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以需求为导向,招生就业、培养培训、产教融合、基地示范、经费保障、考核评价等方面系统推进的新制度体系,以及因地制宜、以提质增效和解决区域难题为导向的送教上门培训体系,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

(2022年11月17日《科技日报》周谷平 张德成 陈健)

编辑:张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