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2019年度“烂尾舆情”特征解析

2019-12-31 11:28:30 来源: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彭晓月
分享:
-标准+

□ 法制网 彭晓月

编者按:今年的网络舆论场并不平静,多起涉政法事件引爆舆论场,并发酵成为全网关注的热点舆情,引发舆论震动。如备受舆论瞩目的孙小果案、邓世平案,从曝光之日起,就牵动着无数舆论目光。近日,相关涉案人员陆续受审获刑,背后的“保护伞”也被立案调查。这类重大舆情事件不“烂尾”,体现出各级政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自觉和担当,值得称道。然而也需看到,2019年接近尾声,仍有不少舆情事件没有扫尾,舆论场还遗留大量问号等待拉直。近年来,政法网络舆情回应率稳步提升的前提下,舆情事件的处置完结率却忽高忽低,2019年上半年不到六成事件有最终结果,远低于2018年全年75%的比率。鉴于此,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盘点这一年的重大政法舆情事件,梳理出那些长时间没有进展和结果的“烂尾舆情”,并通过分析其类型、总结其特征、剖析其危害,提出规避与应对的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参考借鉴。


1. 哪些事件容易变成“烂尾舆情”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本文盘点的十起热点舆情,还有一些舆情事件因发酵时间较近(一个月以内),并未纳入此次的观察范围内。但也可看出,相关处置部门仍没有进一步的行动与解释的迹象,渐渐显现出“烂尾”苗头。

观察发现,“烂尾舆情”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案件本身情况复杂,比如湖南“李尚平案”、广东“梅姨”拐卖儿童案等旧案积案,案发时间久远、证据灭失严重,案件侦办确实需要花费时间,即使受害方和公众追问不止,也很难在短期内取得突破进展;云南丽江“反杀案”案情定性存较大争议,谨慎处置无可厚非。另一种是涉及自身问题或瑕疵,比如政法人员违法违纪、失职渎职,相关处置调查工作容易虎头蛇尾甚至有始无终。第二种情况更为普遍,此次盘点的“烂尾舆情”多属于此类,比如重庆保时捷女车主丈夫童小华涉嫌违纪问题、江苏丰县“女教师绝笔信”事件,调查结果和事件真相仍不明确。

总而言之,那些迫于舆论压力回应的事件,后续舆情“烂尾”的可能性比较高。这是因为,热点事件层出不穷,舆论注意力却是有限,很快被其他热点所吸引。一旦舆论关注力退散,媒体视线转移,舆情压力也就随之减轻甚至消失,相关涉事部门跟进处置的动力就出现不足,舆情迅速“烂尾”。


2. 舆情“烂尾”的三种形式

一种是“拖延战术”。舆情爆发后,多数涉事单位或者主管部门都能够做到及时回应,表态处置,但有一些部门止步于此,“正在进一步处理中”“正在侦办中”的表态之后再无新进展,不但折射出一些涉事单位存在“坐等新闻变旧闻”的侥幸心态,也容易令涉事部门陷入拖延处置的舆论质疑。如新城控股王振华猥亵女童案,7月10日上海普陀区检察院已批捕王振华等人,通常而言,在批捕后4个月内,案件会被起诉到法院进行开庭审理。11月17日,有媒体跟进采访,普陀检方人士表示,“一定会在法定期限内就此案提起公诉,不会超限”。然而至今未见任何官方通报发布。对此,有网民表达不满:“很复杂的案件吗?还是拖着时间一长,公众就忘记了,然后不了了之。”

另一种是“遮掩战术”。有别于上一种情况,有些事件很快有了调查结论,但是对于公众关切的追责处置情况,则是表态有余、行动不足。“严肃追责”“一查到底”高高举起,问责处理却迟迟不见踪影,如此遮遮掩掩难免引发舆论追打。例如广东汕头辅警扔车执法事件,涉事辅警不当执法致使两名驾乘人员受伤,汕头市公安局称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截至目前仍未有处理结果。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9年第47期)


编辑:王千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