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网络舆情处置动态把控的“四个重视”

2019-12-23 14:03:15 来源:法制网
分享:
-标准+

□ 法制网 王灿

编者按:当今舆论传播呈现融媒体、多终端的发展趋势,公共舆论环境愈加复杂多变,热点事件的舆情发酵周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不但舆情走势更加难以预测,舆情妥善处置也变得更加难以把握。对于政法机关而言,全面勘察舆情危机事件,将其内化在处置各个阶段,尤其是密切追踪舆情演变过程并进行动态分析,审时度势地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对于引导社会舆论和平息舆情无疑有很大助益。那么如何对舆情处置过程进行动态把控和管理,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结合部分热点舆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四个重视”以供参考。


1. 重视过程中的动态监测和研判

当前,各级政法机关对于舆情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基本上组织起了专业力量进行涉地域涉部门的网络舆情监测,为预防敏感信息发酵成热点事件发挥出重大作用。


但是,目前在实践中,各地相关部门显示出“重开头轻过程”的处置倾向,即舆情发生之后或者发现舆情苗头之后,基本都能比较迅速地介入、回应,从程序上完成政务公开的“规定动作”;但是首次回应之后,舆情很快进入新的快速发酵阶段,相关部门往往对如何动态反应缺少足够自信,这主要表现在无法根据舆论反馈进一步做出灵敏应对。比如在重庆“保时捷女司机”事件中,警方在事发后5小时迅速做出首次通报,但是随后,网民“人肉搜索”女司机“背景”和跋扈行径,爆料其丈夫为某派出所所长,引发舆论的质疑和猜测。重庆警方却对此反应迟钝,在媒体已确认涉事女子丈夫系警务人员2天后才做出回应,予以确认并表示彻查。此时舆情经过充分发酵,质疑声已经广泛扩散出去。


这提示相关政法机关,在舆情处置过程中,政法机关需要密切关注事件发展动态,加强对舆论场信息和网情民意的收集,对公众的关注焦点和诉求出现的新变化保持敏锐感知,及时做出审时度势的处置和反馈,以实情工作推动舆情降温。


2. 重视关键节点的把控和动态发布

当危机事件进入舆情扩散期,任何的“一不留神”都可能使问题恶化。民意如川,最有效的疏通方法就是抓住民众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对于涉事政法机关而言,在与舆情危机动态交锋过程中,一定要有足够高的舆情敏感度,时刻保持舆情在线意识,善于发现和判断危机可能的走向,准确把控舆情的爆发点、峰值点和转折点等不同关键节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围绕舆论关注的热点、疑点,做好信息动态发布工作。


全媒体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线上线下“零时差”的同步性,尤其是在危机快速发酵形成舆论风暴阶段,面对网络的质疑和舆论矛头的指向,官方部门都要尽可能地早发声、快发声,切勿以为事件已经介入处置或通报已经公布就“一劳永逸”了。要知道,舆情处置最忌讳“信息真空”,一旦网民质疑不能及时得到回答,就可能产生丧失公信力的“塔西佗效应”。而且全媒体环境下的慢信息即是弱信息,即使官方信息具有足够的权威性,舆论关注度也会因为发布速度过慢而降低,进而大大削弱官方信息的传播效果。一种比较有效果的做法是密集发布信息,以官方主导信息冲刷舆论场。比如在成都七中食堂被指提供霉变食物舆情事件中,涉事官方对舆情保持实时关注,做到了动态实时反馈。在舆情发酵最为迅速的一天之中,官方微博“@金温江”先后发布五份通报,对平稳度过危机起到了关键作用。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9年第46期)


编辑:王千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