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新城控股原董事长猥亵女童案舆情研究

2019-07-19 11:44:17 来源:
分享:
-标准+

编者按:近日,媒体曝光称上市公司新城控股董事长王振华因猥亵9岁女童被采取强制措施,引起舆论震惊,涉事者遭到舆论一致挞伐。随后,上海警方发布通报确认相关消息属实,央媒密集发声抨击,媒体跟进深挖报道,舆论形成“围剿态势”。舆情发酵过程中,该案衍生出“强奸还是猥亵”、是否有隐秘产业链、如何严惩类似犯罪等多个话题,期间还夹杂着删帖、人肉搜索、网络谣言、舆论搭车等多种舆情现象。目前,案件已经进入司法程序,上海检方以涉嫌猥亵儿童罪对王振华等人批准逮捕。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舆情,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舆情综述】

 

1. 知名富豪猥亵女童 震惊舆论

7315时,《新民晚报》报道称,据知情人士提供信息,上市公司新城控股董事长王振华因猥亵9岁女童,已在上海被采取强制措施。报道指出,629日下午,王振华让女子周某某带了9岁和12岁的两名女童到酒店,并对9岁女童实施了侵犯,导致女孩下体撕裂伤,构成轻伤。事后王给周某某1万元报酬。消息发出之后迅速在微博中传播,惊讶与猜测的声音带动了整个舆情迅速升温发酵。上市公司董事长猥亵9岁女童”“新城发展控股股价崩盘”等话题持续受到热议。同时,受舆论影响,新城系公司的股价直线跳水、暴跌。

几小时后,《新民晚报》、界面新闻、澎湃新闻等上海媒体的报道遭到大面积撤稿,一时坊间传言不断。微博大V@熊小默”转发网传图片显示,上海市委宣传部一陆姓处长在微信群中要求各媒体对此事不要报道并撤稿,相关内容被转发近万次,引发舆论质疑有人想“压制舆论、纵容犯罪”。

 

2. 上海警方通报确认属实 媒体跟进报道

7321时,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官微“@警民直通车_普陀”发布通报,确认王某某涉嫌猥亵女童属实,另有一名犯罪嫌疑人也被刑拘。警情通报显示,上海普陀警方于63022时许接王女士报警,称其女儿被朋友周某某从江苏老家带至上海并入住本市一酒店,后其女儿在房间内遭到一男子猥亵。当天该微博转评量超过4万。该消息很快在网络中传播并发酵,多个微博大V也积极参与评论,对该行为予以严厉声讨,关于“猥亵还是强奸”等讨论热度高涨。

《新京报》等媒体纷纷跟进报道,揭露涉案嫌疑人王振华不仅拥有巨额财富,进入福布斯中国富豪榜,而且还拥有各种职务和多种荣誉,比如上海市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常州市明星企业家、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人物等殊荣。

 

3. 央媒密集发声 抨击性质恶劣

73日晚,新城控股公司发布董事长变更的公告,王振华之子王晓松出任董事长。同时,网上流传“儿子做局”“父子相争”等说法。此外,新城集团内容通告将因王振华涉嫌性侵而引发的新闻事件定性为“恶意舆情”,遭遇舆论嘲讽。

虽然案件仍在侦办过程中,具体案情还有待警方进一步调查证实,但这一令人发指的罪行,已然引发公愤。3日当晚,多家中央重点媒体均发声批评,用辞罕见严厉。警方通报刚公布,“@人民日报”火速发声,提出了三个焦点问题:究竟是猥亵还是强奸?输送幼女是否存在病态利益链?嫌犯有无性侵女童前科?“@新华视点”“@光明日报”也呼吁,无论犯罪分子什么身份、多少资产,必须依法严惩、从重处罚。4日,更多媒体加入了评论。统计显示,近百家重点媒体对此案发表了相关评论。尤其是央视《新闻1+1》栏目对此案进行关注,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中谈到强奸、猥亵幼女的罪犯在监狱也处于“歧视链”的最底层,相关内容受到网民大力点赞。

 

4. 媒体挖掘涉事者背景 网络信息纷杂

随后几天,《新京报》、红星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开足马力进行挖掘报道,“起底王振华:手握千亿,坐拥3家上市公司,热衷儿童公益”“加拿大永久居民王振华的中国往事 ”“维稳中的新城控股与王振华的B面人生”“‘猥亵女童案’周某疑为王振华情妇 知情人士称其有吸毒史”等内容都获得广泛传播,不少内容来自于网民的爆料和“人肉搜索”。媒体和网民从外到内对王振华及其发家史进行“扒皮”。

此外,“新城系上市公司市值蒸发约290亿令股民受灾”一事也引发了热议,要求上市公司担负相关责任的呼声渐起。据《中国青年报》报道,7日,两名律师向中国证监会实名举报,直指新城控股、董事、监事以及高级管理人员涉嫌证券违规。

 

5. 案件进入司法程序 后续余波未平

78日,《新民晚报》报道称,上海市政协决定撤销王振华第十三届上海市政协委员资格。710日,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猥亵儿童罪依法对犯罪嫌疑人王振华、周某某批准逮捕。

与此同时,其他地方类似案件也被曝出,如贵州一所国际学校老师涉猥亵女童被批捕、网传“潮汕一教师性侵小学女学生”、包头一幼儿园男老师被指抱男童到监控死角多次猥亵。相关内容持续引发舆论对猥亵、性侵儿童犯罪的关注。

截至71112时,全网相关信息超过74万条。相关话题的新闻报道量8664篇,客户端文章12790篇,微博讨论量70万余次,微信文章6303篇。其中,微博话题“#新城控股董事长猥亵女童案#”阅读9.4亿,讨论29.7万。

 

【舆论观察】

 

本案在舆情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多个维度的话题讨论:从法律层面上,主要在于争论该案“是强奸还是猥亵”、是否存在病态利益链条以及呼吁一查到底严厉惩处三个话题;在社会层面上,主要有如何防范未成年人被侵害、如何处置“恋童癖”犯罪人员等方面内容。

 

1. 争论该案“是强奸还是猥亵”

目前,舆论关注焦点是本案“究竟是猥亵还是强奸”的法律定性,普遍认为该案涉及强奸犯罪,警方“猥亵”定性过轻。微信公众号“狐度”文章指出,如果被认定“猥亵”而不是“强奸”,也就意味着嫌犯最多可能只会被判5年有期徒刑,相比于给女童造成的巨大伤害,短短5年绝对可说是轻纵。红网评论进一步指出,即便王振华有从重处罚情节,量刑上限最高只有15年的有期徒刑。部分法律人直指应构成“强奸罪”,如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玉霞表示,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女性,在法律上被视为幼女,即便没有发生实质性关系,但如果有生殖器官接触,涉嫌的罪名同样应为强奸罪。

 

2. 猜测是否存在病态利益链条

不少舆论关注到所谓“中间人”周某某的存在,认为需要查清是否存在利益链问题。《北京青年报》、“@侠客岛”等发问,鉴于中间人编造借口、携带他人的幼女入住酒店、供有钱的老板实施猥亵、事后收钱,诸多环节紧紧相扣、轻车熟路、手法老练,不妨也好好查查周某的背后是不是有一条肮脏而隐蔽的生意链?如果有,一定请公安机关借机铲灭。“@中国日报”进一步评论认为,该女子也应当纳入警方综合考量范围,如果其对猥亵知情并参与了胁迫、诱骗过程,可能构成猥亵儿童罪的共犯,面临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刑罚处罚。如侵害达到法律认定的严重程度,还可能加重处罚。

 

3. 呼吁一查到底、严厉惩处

舆论场中严厉处罚涉案者的呼声最高。《人民日报》评论称,“‘千亿资产’标签让案件格外刺目。但任何身份都不是犯罪挡箭牌,任何人都没有法外之权,底线已不存,何须遮羞布?!法律须下重手,方能斩断肮脏黑手”。部分声音呼吁要彻查王振华是否是“惯犯”,《中国妇女报》评论指出,王某某在救助儿童“七色光计划”等公益项目中,有没有借助公益事业的幌子去行违法犯罪之事,有关部门应该彻查。此外,舆论还对这类侵害未成年人的罪行进行围剿,《新华每日电讯》更是直斥“把魔爪伸向儿童,就是‘有害垃圾’”。

 

4. 如何防范未成年人被侵害

更多观点落脚于防范未成年人性侵方面。《新京报》等媒体梳理儿童性侵案例指出,多数案件是熟人作案。《中国妇女报》等媒体评论指出,本案中暴露出家长监护意识不足的问题,父母应认真履行监护职责,增强预防子女遭遇性侵的意识。@新华时评”指出,不少地方已经在建立黑名单制度,限制涉性侵害违法犯罪人员的从业范围。有关部门应以本案为契机,强化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为孩子们织就更加安全的网络。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则建议加强司法机关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化建设,并呼吁公安部尽快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局。

 

5. 如何处置“恋童癖”等犯罪人员

不少网民在讨论中还提及了境外对于“恋童癖”这类犯罪人员的处置,建议借鉴境外经验,织密法律保护网。在立法方面,如美国的“梅根法案”、韩国“素媛案”的立法,网民希望中国以此事为契机也能推动相关立法。在执法层面,网民认为应该隔离此类人群与儿童接触,如“@安定医院郝医生”发微博称“很多国家都推行了电子脚镣制度,对性罪犯安装GPS定位系统,效果不错”;“@丁香园”提出,目前化学阉割作为对性侵儿童的震慑方式,执行于欧洲部分国家,美国加利福利亚、路易斯安娜等8州以及韩国。

 

【舆情解析】

 

该起案件引发的舆论能量相对巨大,展现出丰富的舆论景观,期间还夹杂着不少典型舆情现象。分析认为,主要因为话题敏感、讨论多元、舆论合围、衍生舆情四方面原因,共同推动了舆情的高涨。

 

1. 话题敏感 人物形象与违法行为的强烈反差

近年来,性侵未成年人一直是社会高敏感话题,此次事件无疑再次刺痛社会心态中最敏感的神经。尤其是对9岁女童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之事的竟是一位年近60岁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其不仅坐拥上千亿资产,掌管着数十家企业,更是拥有众多社会头衔以及热衷公益慈善事业,光鲜外表与龌龊行径、低劣恶癖形成了强烈反差,令舆论直呼愤怒和恶心。案件公布后,整个社会沸腾着普遍的义愤,指责其行为不仅仅挑战法律的底线,更是对社会道德的踩踏,新华社评论更是斥之为“有害垃圾”。

 

2. 讨论多元 展现出错综复杂的舆论景观

从舆情发展来看,由王振华猥亵女童引发媒体竞相报道,后经历了公司港股暴跌、警方通报确认、新城控股变更董事长、律师举报信息披露违规等一系列的过程,均吸引舆论关注热情。同时,舆情发酵过程也衍生出多个话题,引发舆论围绕是强奸还是猥亵、是否有隐秘产业链、如何严惩类似犯罪、信息披露是否合规等的讨论,催生出一个又一个热议话题。伴随其中的还有舆论情绪的转变,先是惊讶、猜疑,然后是由警方证实案情后的愤慨、谴责和担忧,并由此展现出较为错综复杂、意见交织的舆论景观,充分体现出舆情的复杂性。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9年第24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王灿


编辑: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