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冉慧芳 张兴林
“姑娘,这里是不是法院的窗口?”近日,12位银发老人走进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综治中心法院窗口,向工作人员着急地问道。
“奶奶,怎么了?”法院工作人员连忙走出来,一边引导12位老人家坐下一边问道。
“我们去帮老板干活,但是没有拿到工资……”老人们坐下后,拉着工作人员的手开始叙述自己的故事。原来,早在2023年4月,这12名年逾六旬的老人受雇到龙里县谷脚镇某村种植海花草,雇主与他们口头约定劳动报酬120元/天。到了2025年3月28日,雇主夏某某以经济困难为由向这12名老人出具了合计75000元欠条。拿到欠条后,老人们多次催要都没有结果,于是来到综治中心寻求帮助,“我们这些人,最大的76岁了,最小的也是近60岁了,大家都没有什么文化,实在不晓得怎么办,希望你们能帮助我们!”
考虑到老人们来回不便,为切实解决老人们担心的问题,李法官第一时间联动综治中心调解员张兴林、李长敏开展就地化解。
李法官组织工作人员分组对12名老人进行专业指导,按照实际劳动情况梳理清楚“劳务天数”等证据,并快速固定“120/天”报酬约定及劳务事实,破解农村零工“口头约定难举证”的常见困境。同时,主动联系雇主夏某某到场,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相关规定,耐心释明“集体纠纷若进入诉讼,需承担更高的时间与经济成本”的严重后果,明确告知其应履行的法律义务。最终,调解员采用“法理+情理”双疏导的方式促成雇主与12名银发老人当场达成调解协议。
调解达成后,李法官考虑到本案中涉及人数多且老人维权能力较弱的情形,为彻底打消老人们“雇主事后反悔”的顾虑,随即启动司法确认快速流程,当场审核调解协议的自愿性、合法性,通过司法确认赋予调解结果强制执行力,让老人们“拿钱更有保障”。
63岁的当事人陈爷爷拿着调解协议和司法确认书感叹道:“本来怕老板赖账,没想到法官当场就给了法律保障,心里踏实多了”。
76岁的罗奶奶也握着法官和调解员的手说:“不用跑法院,在综治中心就有法官和调解员帮忙,拿到这份确认书,我们悬着的心都放下了,太感谢你们了!”
临走时,李法官还叮嘱夏某某:“现在老人们考虑到你的处境,同意你分期支付,也希望你能按期履行支付义务!案件一旦进入强制执行阶段,你的生活将会受到很多限制。”
该起案件的化解仅是法官驻点机制“高效解纷”的一个缩影,充分体现了法院司法服务“下沉”、矛盾纠纷化解“提速”,通过司法确认“做实”权益保障等驻点工作优势。下一步,龙里法院将继续优化驻点工作流程,针对农村集体劳务、邻里纠纷等常见纠纷,推动“调解+司法确认”高效衔接,让群众享受到专业、高效的司法服务,以法治力量护航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