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张派睿
2022年寒冬,海拔2000多米的贵州省六盘水梅花山,冬夜如铁。风刮过山脊,卷起碎雪,寒意透骨。一个身影已在预设点位上静伏了整整一天一夜,纹丝不动,仿佛与山石融为一体,唯有锐利的目光穿透寒冷,紧盯着前方的动静——他是左舵,水城区公安局刑侦大队教导员。这样的蹲守,不是电影片段,而是他十年刑侦路上的缩影。与罪恶交锋,为百姓守夜,是他融入血脉的使命。也从这些最基础的蹲守、追踪与较量开始,左舵一步步淬炼成守护百姓的“深山利剑”,进而成长为在虚拟世界追踪罪恶的“云端猎手”。

图为工作中的左舵。
深山擒贼,守护百姓“命根子”
2015年,左舵踏入警队,成为一名刑警。非科班出身的他深知,这身警服背后,是“责任心、肯学习、能吃苦”这三道硬杠杠。多年来,他始终冲锋在打击“盗抢骗”案件的一线,尤其关注农村地区关乎民生的偷牛盗马案件。“一头牛,往往就是一户农家一年的指望,是他们的‘命根子’。”左舵语气沉重。
案件的侦破,常常是一场心理与意志的拉锯战。2021年,水城区董地街道发生一起盗牛案,犯罪嫌疑人反侦察意识极强,采用反常规的联络方式进行内部沟通,行为极为谨慎,极大增加了侦查难度。左舵与战友没有退缩,他们把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并用,层层推进,最终成功打掉该犯罪团伙,抓获7名嫌疑人。这一战起到了极大的震慑和警示作用,此役之后,辖区内偷牛盗马案件显著下降。
硬骨敢啃,28天连破五团伙
刑警的作息从不固定,连轴转是家常便饭。2022年至2023年,是左舵记忆中任务最密集、硬仗最多的阶段。为攻克一系列偷牛盗马、扒窃、入户盗窃的疑难案件,他曾连续28天无休,像一颗螺丝钉,牢牢铆在岗位上。
那28天里,他与战友辗转作战,与犯罪团伙斗智斗勇,最终成功打掉5个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23名。在2023年参与的全市联合办案中攻克了48起3年积案;高强度运转的背后,是他对刑侦事业的执着,和一股不服输的“钻劲”。
这股劲头,也延续到他对法律知识的持续钻研中。面对犯罪手法的不断翻新,左舵坚信,一名优秀的刑警必须同时是“研判员、侦查员、法制员”。他办公室里的法律书籍早已被翻旧,他谦称自己“全靠学习”。正是这种“较真”,让他在迎战新型犯罪时,有了扎实的底气。
转型亮剑,电诈战场再辟新径
随着犯罪形态演变,2024年起,左舵将主战场转向犯罪形式更为隐蔽、手段更加复杂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这类案件看不见摸不着,变化快、链条长,挑战前所未有。”他坦言。而面对新形势,左舵迅速调整思路,将传统刑侦中的韧劲与智慧,注入源头管控、重点人员摸排等新型防控机制中。
他特别注重证据链的严密完整,善于从审查中捕捉突破口。2024年至2025年,他办理的4起重大跨境电诈案件,涉及人员280人。2025年5月,通过对重点人员的“拉链式”打击,他成功将负责发布诈骗招聘广告的犯罪嫌疑人李某以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提起公诉,有力震慑了辖区电诈犯罪。刑侦大队中队长郭兴毕以敬佩的目光说道:“他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可以说是特别严谨认真,尤其在电诈案件中研判出一套新方法,摸索出一套有效打法,给我们指明方向,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苦’和‘累’。”
传承匠心,警营中的“拼命三郎”
“能吃苦、特别负责”,是同事们对左舵的一致印象。刑侦大队中队长宋旋回忆,在“盗抢骗”打击专班时,漫长蹲守、斗智斗勇、连轴转是那时的代名词。而连续工作超过48小时的左舵“始终精神抖擞”。“我们都叫他‘拼命三郎’,我想,唯有真正热爱,才能有这样的毅力。”
左舵常说,自己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警队“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他至今仍清晰记得入警时师父的嘱托——表里如一、吃苦认真、攻坚克难;在他心里师父不仅手把手教他勘查现场、分析线索,更在生活上给予兄长般的关怀。师父常对他说:“干刑警,就要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铁’的那股劲儿。”这句话,左舵一直记在心里,也成了他十年刑侦路的真实写照。如今,师父欣慰地评价他:“左舵是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警察,有金刚钻,能揽瓷器活。”
十年刑侦路,左舵如同一名精益求精的工匠,在无声战场上默默打磨着自己。他从深山中砺剑而起,在实战中锤炼刑侦利刃;如今更在云端之上亮剑出鞘,与新型犯罪展开智慧较量。
一颗工匠心,始终滚烫。左舵用十年坚守,诠释了什么是“深山砺剑”的坚韧,什么是“云端亮剑”的胆识。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次次出击、一夜夜坚守、一件件破案。正如他所说:“工作方面,出生入死不怕,苦和累也不怕。”
这,是一名刑警用十年光阴写下的无声誓言,也是一颗工匠心在警徽照耀下发出的不凡光芒。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