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近年来,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人民法院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将司法服务窗口前移,整合法官、调解员、书记员等力量常驻县综治中心。群众在这里可享受“咨询立案、先行调解、司法确认、速裁快审”全链条服务,真正实现“进一扇门,解所有忧”。今年以来,已提供立案咨询500起,高效办理司法确认225件,审结小额速裁案件918件,案件平均审理时间从45天缩短至20天,让公平正义提速抵达。
“门诊式”服务:一站解纷暖民心
“这里能调解也能立案?我房租被拖半年了,能解决吗?”董女士焦急询问。书记员李重阳递上水杯:“大姐,调解、立案通道都开着。隔壁刚调解好一起房租纠纷,咱也试试?”这温馨一幕正是三都县法院驻综治中心团队的工作日常。
该院创新组建“法官+书记员+特邀调解员”团队,并设立“水汉”“苗汉”“布依汉”双语法官工作室,消除沟通障碍。内设诉讼窗口与速裁法庭,群众办事“只进一门”。推行“调解优先、诉讼断后”流程:调解员即时介入,能调则调;调解不成的简易案件,法官“接力”快审,杜绝“简案慢办”。群众愁容而来,满意而归,省去奔波之苦。
“组合拳”联动:多元化解显温情
在县综治中心家事调解室内,温情正在弥合裂痕。潘孟馨法官将《离婚诉讼风险告知书》轻轻推向夫妻俩:“杨哥,动手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家散了,严重了还要负法律责任。”一旁的家事调解员适时递上孩子们的照片:“娃娃们悄悄跟我说,可想你们一家四口出去玩了。”妻子低头轻抚着手臂的淤青,丈夫羞愧地红了眼眶:“我错了,这臭脾气我一定改!”在法官与调解员的默契配合下,濒临破碎的家庭重拾了温暖。
此外,三都县法院联动多部门打出调解“组合拳”,依托智慧调解平台,建立“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响应机制,对接信访、人社、妇联、公安等力量。法官提供法律支撑,专业调解员发挥领域优势,合力提供“法律+情理”精准服务。今年以来,该机制已在诉前温情化解家事纠纷71起、金融矛盾95起、物业纠纷25起、劳务纠纷21起,有效预防矛盾激化。
“样板间”示范:类案化解惠民生
“法官,太感谢了!我们11个人的血汗钱,一分不少都拿到了。”讨薪成功的蒙大爷等人握着法官的手,激动不已。
原来,蒙大爷等11位六旬老人,在蓝靛种植园辛苦劳作,却因园主经营困难,被拖欠了9000多元工资。攥着皱巴巴的欠条,老人们无奈告到法院。“老人们行动不便,情绪激动,直接判决可能埋下隐患,钱也不一定能快速拿到。”承办法官韦正雷说。通过实地走访,韦法官发现园主杨某某尚有稳定收入,还款有希望。于是,法官工作室为老人开启“绿色通道”,选取典型进行“示范调解”,成功为11位老人人均追回800余元工资,并带动同类纠纷高效化解。
针对频发的劳务、物业、金融等涉众型纠纷,三都县法院创新“示范引领、批量化解”机制。法官精心选取代表性案件精细审理或成功调解,打造“样板间”,再组织同类案件当事人旁听或集中调解。通过“示范庭审+集中调解”组合拳,实现“解决一件、带动一片”。今年以来,已开展5次示范诉讼,高效化解物业纠纷25件、金融纠纷95件、劳务纠纷37件,为类案处理树起高效便民“新样板”,让更多群众共享司法改革红利。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