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张强丰
晨光微露,贵州省六盘水市公安局钟山分局保华派出所副所长邹驰早已伏案良久。作为派出所法制员,他每天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审阅卷宗。“这里证据还要再补充,不然存在风险。”他一边标记,一边对身边的战友叮嘱道。在他的身后,是堆叠的法律书籍和边角泛白的卷宗,书页间满是批注。
“邹驰是所里的法律专家,我们遇到不懂的执法问题,都会去问他。”派出所民警耿蒋说道。从警12年来,从刑侦一线的“破案尖兵”,到基层调解的“枫桥卫士”,邹驰用扎实的法律素养和始终如一的敬业精神,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一名法治公安的成长与实践。
初出茅庐,从门外汉成长为行家里手
2013年,邹驰通过社会招考加入公安队伍。非法律、非公安专业出身的他,被分配至刑侦大队。“刚参加工作时还是感到比较吃力的,办理案件就像在迷雾中摸索……”他坦言,纷繁复杂的案件程序和法律条款曾让他倍感压力。
但他没有退缩。一个个深夜,他拖着疲惫的身体逐字研读法条、分析案卷,将涉及的法律知识嚼碎吃透。他不仅自学,还主动向检察官请教。“检察官看问题的角度更全面,他们提出的补查意见对我帮助特别大。”
2016年,在办理一起情感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时,检察官建议补充“当事人过错责任”的证据。起初,邹驰不太理解——既然定罪证据已足,为何还要多此一举?经请教他才明白,证据不仅关乎定罪,更影响量刑的公正。从那以后,他更加注重在案件中贯彻“定罪与量刑并重”的理念,法律运用能力迅速提升。
在刑侦岗位期间,邹驰参与破获各类重大刑事案件80余起,2016年5月,他参与侦破一起28年前的命案积案,打破了钟山分局破积案时间最长的历史纪录。也从那时起,他完成了从“新手”到“专家”的蜕变。
角色转变,探索“枫桥经验”的法治道路
2021年,邹驰从“机关”调到基层一线派出所。岗位变了,对象变了——从“面对罪犯”到“服务群众”,工作思路也需要转变。
他迅速拓展学习治安管理相关法律,积极向老同事请教群众工作方法。他所在的保华派出所辖区涵盖三个乡镇,地广人多、民族杂居、纠纷类型复杂。邹驰逐渐摸索出一套“情—理—法”三层调解法,将法律知识融入日常矛盾化解中。“调解好一个纠纷的难度不亚于办好一起刑事案件,但法律知识让我更有底气”邹驰说。
今年2月,村民郭某在养殖场施工摔伤,因赔偿问题与场方争执不下,带家属堵门阻工。接到报警后,邹驰第一时间稳定双方情绪,从法律角度向郭某阐明堵工行为的违法后果,同时引导其依法维权。最终,在派出所联合司法、综治等多部门调解下,这起纠纷圆满解决。
作为副所长兼法制员,邹驰坚持提前介入每起案件的审核环节,经常组织全所民警开展法律学习和案例研讨。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派出所的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持续提升。“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力量。”他说。
科技赋能为法治公安插上“智慧翅膀”
随着人工智能与公安工作的深度融合,贵州公安打造了“贵州特色”数据实战品牌——“贵警智脑”大模型。“贵警智脑”大模型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为案件侦破和矛盾纠纷调解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参考。邹驰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学习并运用这一先进科技手段来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今年6月一起电信网络诈骗帮信案中,邹驰与战友在一关键情节上出现分歧。他利用“贵警智脑”检索相关司法解释和类案判决,最终结合法制部门意见,依法对刘某提起公诉。
类似这样借助科技手段高效厘清法律争议、辅助侦办案件的例子,在邹驰工作中已不鲜见。以往面对复杂案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查阅资料、分析案例,现在借助“贵警智脑”大模型,能够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大大缩短了办案周期。但他始终清醒认识到:“科技是辅助,更重要的还是自身扎实的业务功底。”
邹驰坚持在每一起案件中深入剖析、反复推敲,把“贵警智脑”提供的参考与自己的判断相结合,不断探索人工智能与公安业务融合的新路径。
从青涩到成熟,从刑侦到基层,邹驰的十二年从警路,是一条不断学习、持续精进的法治成长之路。他不仅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打击犯罪、调解纠纷的真实能力,更在案件办理中传递出法治的严谨与温暖。
如今,他依然每天早早来到办公室,翻卷宗、查法条、审案件。他说:“法治公安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不停地在实践中学习,这身警服才能穿得踏实。”而这条路的尽头,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公平正义。

图为工作中的邹驰。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