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贵州水城全链条织密水旱灾害防御网 筑牢民生安全屏障

2025-09-23 16:30:27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陈忠校 杨兰龙

今年以来,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始终锚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核心原则,以“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为目标导向,面对多轮强降雨考验,水城区水务局高效应对、科学处置,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筑起坚实安全屏障。

据水城区国家气象站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今,全区累计降水量达943.3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仅偏少2.3毫米,降雨总量与历年基本持平且时空分布均衡,未出现旱情。即便防御形势平稳,水城区仍坚持“宁可备而无患,不可患而无备”理念,年初便制定工作方案,迅速组建应急处置工作专班,并创新构建“1+3+4”组织架构——1个专班总揽统筹、3个小组分工协作、4支应急分队实行“滚动备战”机制,确保应急力量全天候待命,为全年防御工作夯实组织根基。

“防御工作的底气,藏在每一项扎实的准备里。”水城区从工程管理、人员能力、实战演练三方面同步发力,把预防功课做在汛前。在工程管理上,紧盯40座水库水电站、131座山塘,逐一完成预案修编,建立“一库一档”动态管理台账,全面梳理工程特性与风险隐患点,确保水利设施始终处于“健康运行”状态;在人员能力提升上,采取“资料精准推送+专题培训”模式,将履职要求、巡查要点、应急处置流程等培训材料定向送达各乡(镇、街道)、水务企业及水库(水电站)。组织水库、山塘、山洪灾害危险区“三个责任人”开展系统培训,通过“学职责、练技能、明流程”,让每位责任人都成为“懂防御、会处置”的行家里手;在实战演练上,针对水库水电站、山塘、山洪灾害危险区派专人现场指导,对通讯中断、转移路线不畅等问题现场制定整改方案、立行立改,于5月1日前完成40座水库(水电站)、131座山塘及54处山洪灾害危险区演练全覆盖,以“真演实练”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各位村民注意!未来6小时我区将出现强降雨,可能引发山洪,请远离河道、低洼地带,做好防范准备!”每当预警信息发布,水城区“村村响”应急广播便响彻田间地头,政府门户网站、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群、调度指挥系统也同步推送提醒。今年以来,全区累计发布预警短信59次、75140条,预警广播1条,联合气象、应急部门下发山洪灾害预警提示5条,实现预警信息“全覆盖、无死角”。

在此基础上,水城区严格落实“五有”工作机制,建立“预警——叫应—行动——反馈——核实”闭环管理流程:预警信息发布后,值班人员第一时间电话叫应相关乡镇(街道)、水库(水电站)负责人,督促开展隐患巡查排查;责任人反馈处置进展后,再派人实地核实整改情况,确保风险“早发现、早化解”。同时,建立“领导带班+专职值班”的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实时监测雨情、水情动态,严格执行突发险情灾情“零延迟”报告制度,2025年以来未出现漏报、迟报情况。

高效的预警与值守,为应急响应赢得宝贵时间。2025年至今,全区共启动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9次、Ⅲ级应急响应1次,累计调度28个乡(镇、街道)162次,28座水库水电站、47处山洪灾害危险区75次,81座山塘95次,组织水库水电站泄洪37次。应急小分队60余人次下沉一线,开展隐患排查与险情处置,以“快响应”筑牢群众安全防线。

此外,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以天为单位制定精准的山塘水库运行调度计划,明确专人负责,利用无人机、视频监控等设备巡查山塘水库运行情况,确保全区山塘水库在安全前提下“应蓄尽蓄”。截至目前,全区水库蓄水6354.14万立方米、山塘蓄水298.45万立方米,基本完成年度蓄水任务,能满足2026年雨季来临前全区用水需求。

据统计,2025年以来,水城区水利行业共有233处水利设施受损,经济损失达3871.65万元,其中河堤沟渠损毁104处、供水管网及供水设施受损129处。为加快恢复水利设施功能,水城区构建“部门联动+资金保障+项目支撑”重建模式,由区应急、水务、自然资源、交通等部门组建联合工作组,第一时间赴受灾乡镇开展险情处置与重建指导。同时,着眼提升防御能力,积极谋划防灾减灾项目,目前已谋划项目13个。

“下一步,水城区将持续总结防御经验,补齐短板弱项,进一步优化全链条防御机制,以更扎实的举措、更高效的行动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水安全保障。”六盘水市水城区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股负责人吴仕候表示。

应急演练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