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警情降下去烟火气升起来——贵阳南明公安创新治理促商圈和谐发展

2025-09-12 16:57:15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钱姿璇

黄昏时分,蜂巢般的楼宇间电梯兀自轰鸣,载着归人与外卖骑手在四十层高的钢架中反复升降。楼下便利店霓虹初亮,操着各地口音的人流从地铁站涌出,迅速淹没在纵横天桥与二十四小时不歇的餐饮招牌下……这是贵州省贵阳市花果园片区最普通的夜晚,也是城市治理正悄然发生深刻改变的现场。

民警处理群众求助.jpg

民警处理群众求助

凌晨两点,贵阳花果园中央商务区五号楼前,刘海波的炒饭摊仍飘着热气。铁勺与铁锅碰撞声中,三五成群的白领和年轻人说笑用餐,不远处闪烁着红蓝警灯的巡逻车与这一幕静好画面相映成趣。

“以前根本不敢想能这么太平。”刘海波舀起一勺金黄蛋液倒在铁板上,滋滋作响声中抬起下巴指向路口,“那时候天天有喝醉的打架的,警车一来就好几辆,我这摊子都得往后挪。”

作为贵阳最大的开放商圈和新兴城市综合体,花果园片区近年来以其密集的楼宇、活跃的夜经济和复杂的流动人口结构考验着城市治理能力。但最新数据显示,该片区街面打架斗殴警情同比下降26.23%。这一变化背后,是一场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的警务理念变革。

民警到辖区商户安全提示.jpg

民警到辖区商户安全提示

“最直观的感受是警察总是在你需要前就在了”刘海波的记忆中,变化始于一个夏天。先是路边多了盘查的警车,然后总看到三五成群的警察步行巡逻,“不像以前那样开车转圈,现在他们真是一条街一条街、一栋楼一栋楼地走”。

更让他安心的是,这些警察每天晚上都能巡到凌晨,很多时候,夜市摊主们最担心的醉酒客纠纷从“事发后报警等十分钟”变成了“一分钟内现场处置”。

南明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大队长欧阳洋透露:在全面对标花果园重点整治工作中,我们高质量开展花果园区域巡逻防控工作,遏制花果园区域打架斗殴高发的态势,通过切实将“五抓”落实到花果园整治工作中,从抓好防范街面盗窃、街面打架斗殴等各类街面违法犯罪入手,落实警情、案情研判,常态化“见警车、见警灯、见警察”。今年以来,累计投入巡逻警力32487人次,车辆11168台次,盘查123187人次。

民警对群众做安全知识宣传.jpg

民警对群众做安全知识宣传

针对夏季夜间治安特点,南明公安分局以繁华商贸区、“夜经济”活跃区、网红打卡点、小吃夜市等人员密集场所为重点,设置了6个“警务快反点”、7个高台点位、3个武装卡点,精准覆盖花果园全区域。每个警务快反点位都配备了警用摩托车、单警装备、臂盾、4G对讲机、执法记录仪、移动警务终端等装备。数字化装备可与分局情报指挥中心实时对接。同时设置军警联勤点位,根据人流变化情况,在花果园人工湖开展军警联勤巡逻工作。

不仅脚下的步子变多,工作的方法也在创新变化。依托综治中心平台,南明公安分局通过治综系统进行矛盾规范办理,实现调处、推送综治中心、回访、研判、协同调级系统留痕,办理质效一键监测,落实好矛盾纠纷的闭环处置。同时充分运用“多所联动、警调衔接”机制,发挥派出所纠纷调解室、社区警务室等作用,公安、司法等多部门联动推动矛盾纠纷化解。

这种前置干预模式效果显著。治理行动以来,花果园片区刑事警情同比下降12.38%,矛盾纠纷化解率高达98.2%,治综系统重点级和关注级矛盾纠纷回访率均为100%。

警务模式的改变也在重塑商家的经营生态。“以前晚上10点后我就不接单了,不是不想赚钱,是怕遇到闹事的。”在花果园经营烧烤店的李明堂说,如今夜间订单占到他全天营业额的60%,“警察来得勤,醉汉闹事少了,享受夜生活的顾客也愿意待得更晚。”

“最开始商家都觉得我们是来找麻烦的,情绪抵触,现在不一样了。”花果园派出所教导员何城说,警方与辖区夜市餐饮、娱乐场所建立了“平安联盟”,特定社会场所累计安装平安黔哨389家,同时定期培训保安人员冲突调解技巧。“我们要让经营者成为治安治理的参与者,而不只是被保护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商家联防”机制。民警在相邻的商家编成联防小组,一旦某家店出现纠纷,相邻商家的安保人员会第一时间前往支援,在民警赶到前控制事态。“我们都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一家酒吧的保安队长说,“一家出事,周边都受影响,所以大家特别愿意互相帮忙。”

这种共治思路带来意外收获——旅游季以来,花果园夜经济营业额同比显著增长,而涉商户的警情反而有所下降。“平安才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何城说。

从“灭火”到“防火”的治理哲学,变化背后是一场深刻的警务理念变革。

“过去评价警务工作好坏,主要看破案率、拘捕数;现在更看重如何减少发案。”南明公安分局情报指挥中心主任周跃坦言,这种转变初期遭遇过不少质疑,“有人说警察变成‘居委会大叔’,还有人更是说现在的警察不像警察了,但数据确实证明了预防警务更能提升群众安全感。”

花果园重点整治工作的实践体现了一种治理现代化转型:从传统“灭火式”治理转向现代“防火式”治理,其核心是将治理关口前移,通过精准预测和高效协同消灭发案萌芽。随着街面打架斗殴警情的下降,民警得以从连续不断的警情处置中解脱出来,更加专注于社区工作和治安防范,形成了良性循环。

花果园的夜晚依旧人声鼎沸,但曾经的冲突声正逐渐被城市的烟火气所取代。在这片6000亩的土地上,一场治理现代化的转型正在无声诉说:善治,在于防患于未然;平安,是百姓无忧即心安。

编辑:张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