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暑假期间,随着大量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群体面临监护缺位、安全风险攀升的困境。加强留守儿童法治教育,既是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关键举措,更是从源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夯实社会和谐根基的重要一环。对此,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人民法院中和法庭创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模式,延伸司法服务触角,将民族非遗、民族文化与习俗融入暑期法治教育,通过特色课堂、模拟庭审、入户走访等多元形式,为辖区留守儿童编织起一道坚实的“法治防护网”。
民族文化里的“法治密码”:童谣、非遗中播撒安全种子
“水乡山泉叮咚响,雏鹰展翅任翱翔;法律织起安全网,水乡娃娃平安长……”走进三都县雪花湖社区留守儿童之家,清脆的童谣声格外悦耳。中和法庭法官蒙胜翠正与当地绣娘韦应丽一道,带领孩子们演唱这首用水歌童谣改编的防性侵歌曲。作为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社区,雪花湖社区的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或亲友照料,不仅易成为不法侵害的潜在目标,部分孩子还因法律意识薄弱,存在误入歧途的风险。
“这首童谣里的每一句歌词,都是保护你们的‘魔法咒语’。”蒙胜翠温柔而坚定的话语,让孩子们瞬间集中了注意力,“就算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法官和老师永远是你们可以信任的依靠。”在她的引导下,孩子们主动围拢过来提问,还自发反复哼唱童谣,将法治安全知识悄悄记在心里。
除了特色童谣教学,留守儿童之家的暑期生活更充满民族文化气息:身着传统服饰的绣娘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马尾绣,水书先生则带领大家认识、书写承载水族历史的水书。趁着孩子们沉浸学习的间隙,法庭干警们用“普通话+水族语”双语讲解,结合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的民间典故,将防拐骗、防欺凌、交通安全等知识融入其中,让普法教育在寓教于乐中落地生根。
“雪花湖是马尾绣小镇,把普法和民族文化、非遗传承结合,孩子们不仅听得懂、愿意学,还能记住知识。”社区支书韦英锋感慨道,这种贴合当地实际的普法方式,真正打通了未成年人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沉浸式模拟庭审:让法律“活”在孩子心中
“现在开庭!请全体旁听人员保持安静……”在三都县周覃镇幸福社区的暑期志愿课堂里,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一场围绕“未成年人游泳安全事故”的模拟法庭正式拉开帷幕。
来自社区暑假班的孩子们,身着略显宽大的法袍、律师袍,分别化身“小法官”“小律师”“小书记员”。尽管宽大的制服几乎罩住了他们瘦小的身体,但孩子们个个挺直腰板,认真研读“案卷”、梳理“证据”,按照真实庭审流程完成法庭调查、辩论、宣判等环节,神情专注又严肃。
模拟庭审结束后,蒙胜翠逐一点评:“小审判长的文字功底很棒,如果庭审时语气再坚定些,会更有‘法官范儿’!”“小检察官逻辑清晰,提问很有针对性,值得表扬!”听到法官的肯定,孩子们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纷纷举手分享感悟:“原来法官办案要走这么多流程,不是随便下决定的”“以前觉得去河边游泳只是危险,现在才知道,如果因为自己的行为影响到别人,还要承担责任”。
借着孩子们的兴趣高涨,蒙胜翠趁热打铁,结合模拟案例讲解防溺水知识,从“为什么不能私自下水”到“遇到同伴溺水该怎么做”,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将法律条文转化为贴近生活的安全准则。“以前总觉得法律是书本上的‘硬规定’,现在才知道,它能保护我们,还能教我们怎么做人做事。”一名参与模拟庭审的孩子说。
据蒙胜翠介绍,以往针对未成年人的普法多以校园讲座为主,虽覆盖范围广,但缺乏互动性。随着辖区留守儿童数量增多,假期成为未成年人保护的“关键窗口期”。为此,中和法庭的4名法治副校长主动转型,从“法治课主讲人”变为“校园安全治理参谋者”,针对校园欺凌、网络沉迷、防性侵等热点问题,设计情景模拟、案例动画、互动问答等课程,让法律真正“活”起来,走进孩子的心里。
暑期走访暖人心:法治温情守护“留守时光”
盛夏七月,热浪席卷三都县。蒙胜翠的手机收到一条来自在外务工人员杨某的消息:“法官,您去我家了吗?三个孩子怎么样?小的那个身体还好吗?”
原来,杨某的妻子因家庭矛盾离家,至今未与孩子联系,家中三个未成年子女独自留守,其中10岁的孩子还患有特殊病症。得知情况后,杨某既焦急又无助,只能向法庭求助。
接到消息后,中和法庭立即联合镇妇联、综治中心组成帮扶小组,第一时间赶往杨某家中。然而,敲开门的过程并不顺利——三个孩子因无人照料、缺乏安全感,紧闭房门不愿回应。蒙胜翠隔着门耐心沟通,用温和的语气解释来意,许久后,房门才缓缓打开。
“别怕,我们是来帮你们的。”蒙胜翠蹲下身,与孩子们平视交流。经过多次耐心沟通,孩子们逐渐放下戒备,主动说起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随后,蒙胜翠通过电话与杨某夫妇沟通,一边严肃指出“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法定义务”,一边轻声叮嘱:“孩子们很想你们,尤其是生病的小女儿,更需要你们的关心,再忙也要多给孩子打电话,聊聊家常。”
“辖区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孩子平时在学校有老师照顾,一到假期就成了‘留守小大人’,无人看管、缺乏关爱,很容易出问题。”蒙胜翠表示,除了定期走访困境留守儿童,法庭还联合妇联、教育、社区等部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在外务工父母树立“依法带娃”意识,让关怀不止步于物质帮扶,更延伸到情感陪伴和法治引导。
“我们不仅要教孩子识别危险,更要在他们心中种下‘主动避险、依法维权’的种子。”蒙胜翠表示。从民族文化浸润的法治课堂,到沉浸式的模拟庭审,再到温情满满的入户走访,三都县人民法院中和法庭将持续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身体边界”“危险识别”“求助方式”等知识传递给每一位留守儿童,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个留守儿童的暑期成长路。

法治课堂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