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黄云霞
近年来,贵州省黔南州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思想”五个维度入手,深入开展城市民族工作试点社区和互嵌式示范社区建设,与多部门协作联动,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推进建设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环境取得成效,有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建设。
空间嵌入打牢基础,着力构建融居环境。黔南州围绕《贵州省民宗委高质量推进城市民族工作方案》要求,以“红石榴+”行动为抓手,围绕建立一个机制、建设一个阵地、开展一系列活动、选树一批典型、发展一个项目“五个一”的建设内容,统筹社区公共资源配置,搭建交流平台、创设共享空间,推动各民族互嵌融居。截至目前,黔南州已建成省级示范社区8个、州级示范社区7个、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2个。2025年,争取省级民族工作经费97万元,推进建设示范社区12个,投入州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0万元,推进建设示范社区3个。
文化嵌入提升自信,着力弘扬传统文化。黔南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唱响黔南“好花红”民族绚歌,充分利用春节、端午节、“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以歌舞表演、包粽子、猜谜语、唱山歌、知识答题等方式,举办黔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搭建各族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活动平台。荔波县兴旺社区结合国家重大节假日、民族节庆日和搬迁群众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先后开展感恩教育活动60余期,民族歌舞堂唱山歌活动100余期,传统节日、民族节日文艺活动近30场次,参与群众10万余人次。
经济嵌入民族产业,着力增进民生福祉。通过指导社区用好用足民贸民品优惠政策,黔南州民贸民品贴息额度连续11年全省第一。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依靠民族特色手工艺优势进行技能培训,并积极向省推荐身边“苗绣”“贵银”等民族传统手工艺企业。此外,推进各族人口流动融居,吸引全国各地的企业和群众到黔南来兴业发展,鼓励和支持黔南各族群众到州外就业创业。三都水族自治县在上海成立稳岗就业中心,下设江苏常州、浙江安吉石榴籽联络服务部,推动近7万人在长三角就业创业并顺利融入当地生产生活,谱写了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新篇章。
社会嵌入保驾护航,引导各族群众团结互助。黔南州积极拓展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途径和平台,建立业主委员会、居民议事会等,推广“互助圈”“积分制”等模式,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社区共建共治。罗甸县边阳镇兴阳家园采取“社区—网格—楼栋—家庭—居民”治理模式,建立“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综合治理中心,设置17个网格,选优配强65名联户长,掌握社区动态,了解群众需求,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用好“网格交流群”“专属帮帮群”收集社情民意,排查矛盾纠纷隐患。探索推广实施“社会化积分超市+物业管理”的社区治理模式,引导各族搬迁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打造共建共享社区。
心理嵌入凝聚共识,着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黔南州深入移民社区开展“双语宣讲”活动和“推普兴乡”行动,2024年以来,已在社区完成推普兴乡培训7期,覆盖群众355余人,开通双语广播点1个,开展双语宣讲3场次,指导社区解说员抓好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民族文化乡愁馆(陈列室)、民族文化传习所等民族文化阵地解说,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编辑:董博